孔子的真实身世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智者天下正解国学的全球独家直播间。今天是我们的第11次直播,前面10讲的内容,大家应该已经见识过了!但不管怎样,历史的真相必将彻底地改变全世界。这里强调一下,我们的现场直播一直会采用免费公益的形式,直到三套体系全部正解完成。前面10次的直播回放今年内也会一直免费,不过从今天第11讲开始,我们后面的回放就要收费了,但现场直播仍然是全免费的,所以,为了大家避免自己事后还要花钱看之后的回放内容,定要现场准时观看我们的免费直播,记得转发直播间的二维码给你们的家人朋友,好事要与大家分享才对。另外从今天的直播开始,我们的内容也会升级,不会像之前有点儿讲课的形式,而是采用一种更轻松、更通俗易懂,即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如果你们结合前面10讲免费的回放内容,再加上我们之后所讲的三套体系中的任何三节内容,就一定能帮助你们把正解国学体系实实在在地做到实际落地应用,无论是个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每个层面都是如此,对于任何企业家来说更能做到让自己的公司基业长青,所以各位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这套体系真的完全包含了市面上所有的EMBA体系的课程,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收获更是没有任何的体系和工具能够超越,当然了,所谓接地气的那种解决人的内心欲望的授课技巧,或者三五句话就有一个笑点的讲师包袱我们是没有的,我们不喜欢哗众取宠,也绝对不会这么做,我们想要带给世人的就是一份内心的纯粹和无限的慈悲。更重要的是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直播,陆续有很多内容都是颠覆你们认知的历史性大事件,在之前是不能公布于世的,在现存的书籍中也是绝对没有的,我们智者天下历经艰辛,几乎走遍世界,遍访过各类的史学家,隐者及世外高人才找到历史的真相,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还原历史。就像今天要讲的这个历史故事一样,将会彻底改变全世界的人对孔子身世的认知。2022年9月29日,这个日子大家可要记好了,历史即将被重塑,而在场的各位朋友,真的非常幸运,你们就是第一批历史的见证者!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孔子他自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其实,过去99.9%的学者和专家对孔子的生平都有很大的歪解、误解。所以各位朋友,你们从我们直播中听到的内容,很多在国内都是第一次呈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孔子的身世之谜。

 

孔子到底是谁?当我们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这好像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我是谁?你是谁?孔子又是谁呢?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是从哪儿来的?我们敢肯定地说,在今天之前,几乎百分百的国人都不知道孔子的真实身世,当然除了几个史学家和我们几位正解国学的传承人除外。

 

        关于孔子的身世,市面上各种流行的通行版本里的有些内容多是秉持着: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和从有争议的角度去评述的,现在在网上的有些内容完全是某些学者臆造出来的。好多内容其至是被篡改过的。

 

      而我们今天说的内容,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位曾经参与了所谓“清史”的编写,一位真正的史学家,以口述的方式讲给我的老师听的,其中的很多环节后来都是我的老师经过了在全球各地走访印证过的,很多重要史料那时候是不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对外流传的,只能口述。所以今天的信息绝对颠你们的认知!更绝对是最最真实的内容了。

 

      谈到孔子是怎么来的?那就一定会说到孔子的父亲,他是谁呢?大家知道吗?孔子的亲生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叔梁纥是鲁国陬邑大夫,非常有名的武将。他的一生娶了两位太太,先娶了正室,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但没有儿子;之后又纳了一名妾室,生了个儿子,叫孟皮,但是这个男孩儿有足疾(就是腿有毛病);根据当时的礼仪是不宜继嗣的。

 

       叔梁纥在六十六岁的时候因机缘明媒正娶了一位小了他51岁的女子这就是他的第二位太太。这位女子可了不得,首先她是一位非常知书达理的女性出生在颜氏家庭。其次,就是这么一位“小女子”生下并成就了万世师表的孔子。

 

     当时的颜氏家族也是名门望族,颜氏一共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叫征在。颜氏曾经问三个女儿:“陬邑大夫叔梁纥虽然父、祖为卿士,但他是先圣王裔。此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虽然年龄有点儿大,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征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听懂了小女儿这话的语气,欣然一笑,于是就将小女儿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叔梁纥娶了十五岁的颜征在为妻,非常喜欢她。这里强调一下:叔梁纥是明媒正娶了颜征在,而当代的专家和学者都把颜征在说成了小妾,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我们一定要纠正过来。颜征在怀孕之后,叔梁纥担心正妻,或妾室生的长子对未来的孩子不利等多种因素,再加上此时自己年事已高,还要时刻准备为国家出征,所以,就在叔梁纥的一次出征前,私下里把颜征在安排住到了尼山脚下的一幢房舍里。颜征在也就是在那里生下了伟大的孔子。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但是这件事却被之后的某些“学者”悔称为不正当行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野(gé)而生孔子”,后来的专家和学者把“闇(hé)”作为“闀(gé)”的异体字出现在后期所誉写的《史记》中,也就是把“闇(é)”变成了“闇(hé)”。建国之后实行了简体字,“闇(hé)”就被简化成“合”了。这就是,最初的“野(gé)”竟莫名其妙就变成了现在的“野合”的原因。要知道“野合”这个词是带有极度贬义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偷情而产下的私生子),所以那些学者使用“野合”的目的其实是有故意侮辱孔子的成分存在。(历史上一位臭名昭著的宦官--赵高,其实是真正的“野合”而来,很多学者也是为了批判孔子,硬是把他的出生歪解为“野合”,意思是想把孔子定义成同为赵高之流的人)。而真实的记载“野(gé)”这个词在当时就是指名门望族阶层的“别院”而已(就是我们当代人的第二处房产)。所以,这段历史非常重要,被误解了上千年。不过很快地,我们说的这段真实的历史会逐渐被世人所认知,而在场的各位,你们就是第一批先得知这个历史的人。

 

         那我们接着说。在孔子出生的第三天,父亲叔梁纥来到了尼山脚下的“别院”看望他们母子二人。当叔梁纥看到颜征在一个人抱着刚刚出生的孩子的时候,老泪横流,真的是五味杂陈,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终于平安降生,忧的是因为国家前方的战事吃紧,马上又得离开,只能留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也不知他们未来的命运鶻些雾陔鮁姆何,非常于心不忍。

       

        我们前面介绍过了,颜征在是一位非常贤良,知书达理的女性。看到此时此刻的叔梁纥,噙住泪水温柔地说道:“那您就给我们的孩子起个名字吧!”叔梁纥长叹一口气,走出房屋,然后仰望苍天,看着房屋后面的两座大山,也就是尼山和丘山,意味深长地说道:“尼山是这里最高的山,尼山为大,我的儿子排第二,为仲,那就叫仲尼吧,丘山与尼山情同手足,那就叫丘儿吧。从此以后我儿就用孔丘,字仲尼这个名字。”说完叔梁纥就披上了战衣,与母子二人酒泪挥别。之后国家战事连连,叔梁纥也没能再回来看过他们母子二人,并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战死疆场。没想到,这一次尼山脚下的相见,竟是他们夫妻之间的最后面,更是孔子与父亲的唯--次见面。这就是孔子名字的真实由来。

 

         历史上真实的情形是这样的,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知识相当渊博,她非常精通伏羲氏的《易》,对《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特别精通,这也是孔子早年主要的知识来源,孔子三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教育引导下,先后学习了《诗》《书》《易》《周礼》和上古帝王的治国安邦之道。十五岁之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办私塾。这就是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前面说过,最后这个“学”读jiào不是xué。而当代的专家和学者都把孔子当成是十五岁才开始学习的,那是完全错误的。

 

       孔子在小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家人情况一无所知。等到孔子慢慢长大母亲颜征在就陆续开始给他讲述一些关于孔氏一族的家世,并告诉了孔子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战死在了疆场,之前的家业与自己也没有任何关系,都由自己父亲娶的正室施氏掌管,那一支总共有九个女儿,妾室所生的儿子孟皮因为腿上有疾,所以后来也过得不是很好,整个家族也很快中道衰落。父亲在战场上战死之后,被埋葬的地方也没有准确的位置记载。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母亲也离开了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同穴,孔子就到处打听父亲战死后的埋葬地址。通过母亲家的邻居帮忙才找到了准确位置,最后才得以让父母死后同穴。同时,也是为了遵从母亲颜征在的遗愿,孔子也是四处打听才找到了已经流落他处的自己的哥哥孟皮一家,并把他们接到了自己的住处,真正地做到了一家团圆。孔子后来还给孟皮的女儿找到了好归宿,让她嫁给了自己的学生南容。

 

         孔子对于家庭的伦理关系非常注重,并非常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在他的理念中,他非常希望人人都能先修好自身,然后“齐家”,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儒家思想认为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治国”和“平天下”做好准备,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的孝悌行为,也把孟皮的字改为了伯尼,因为孔子的字叫仲尼。后来,有的学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识高,还特别强调说:“是因为孔子的哥哥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给孟皮起的名字就是伯尼,而后等生了孔子才叫'仲尼’原因是古时候老大都用'伯’,老二都用'仲’呀!”这似乎也能说得通,但我们刚才也已经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这个说法与史实完全相反(这里请注意:庶出的儿子不能用“伯”和“仲”,所以后来的专家和学者把孟皮的字改成“伯尼”也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后世的人在反对孔子和批判他的儒家思想的时候,还恶意地使用了“孔老二”这个不雅的词。

 

所以,要想真正懂得和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现代人真应该好好地读一读我们正解的历史,不能再把野史当成正史读了,否则真的会贻笑大方。现代的人,大多数都是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影视剧、游戏或某些舆论工具来认知、了解和学习古代历史的,有些歪解历史的不合适的内容对现代人和后代所造成的误导确实非常大(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渗透导致的后果,更是那些西方文化渗透的马前卒刻意而为)。所以,我们这里再苦口心地劝大家一句目前流行的那些通行版本的国学体系,大家尽量就别再看了。

 

          那么话说回来,颜征在,作为孔子的母亲,对孔子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之所以对天下的妇女那么的尊重,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他的母亲(而像现代人所描述的“男尊女卑”这个词,绝对是被误导的结果)。其实,孔子不但非常尊重女性,对女性也是特别了解,再加上自己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所以,对于小孩子的行为和心态非常熟悉,因此也留下了千古佳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这句话却成为了后世之人对孔子的最大攻击。也许因为某些原因吧,孔子成了当代某种斗争的牺牲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和传播儒家思想,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方针和主张,指出了在社会的发展中,需要给予指引的有三种人:第一种就是男人,这不是大男子主义,反而是因为男子容易用统的思想进行规范;第二种就是“女人”;最后一种,是小孩子,就是《论语》中多次提到的“小人”这个词。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小孩子和女人,他们的个性和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都是不同的,不能完全用教育男性成人的方式来对待,而且对他们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这样解释过后,这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正解其实就是:对待小孩子和女人的教育方法要不同,至于用哪一种方法还要因人而异。所以孔子才说“为难养也”这里的“养”其实说的是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像现代人所认为的那样。

 

        说到这里,大家其实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在西汉之前的时期,古时候的女子都是由谁带大的吗?他们有上学的机会吗?其实古时候的女子都是由父母带大并教育成人的。这不是因为重男轻女,反而是为了保护女子和给到女子更合适的教育,后面我们会慢慢地解读给你们听。而小男孩儿刚开始的时候也都是在自己的家里接受的教育,在他们稍微大了一些,差不多到了7岁左右,才开始进入学堂。那小男孩儿小时候都是由谁教育呢?其实,大部分的家庭里都是由母亲教育并带大的。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不是看他的父亲如何如何,要看就一定得看他的母亲是不是一位有仁德之人。所以对女人的称赞是“贤妻良母”。一个家庭的兴衰,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也一定是女人,“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而且一个朝代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很有可能也就是一个女人,如果你们不相信,那就去仔细研究一下所有的历代帝王,看看他们身后女性的作用,你们就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了。其实,不仅仅是古代,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

  

  

首页    正统文化    孔子的真实身世
创建时间:2025-01-20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