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最关键的一个字——学


  儒家思想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我们社会上所流传的《论语》版本完全是歪解或错误的解读。今天社会,我们只有从新认识孔子,从新审视儒家的思想,从新开启儒家的智慧,这样人类的社会才会真正的进步和走向道德的回升。
  要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开启我们的智慧,就必须对《论语》中的每一个字的解读都要做到精确。而整篇论语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它是决定了学习者智慧层次高低的一个关键字,而这个字却被历代的专家和学者完全理解反了,所以,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曾一度成了我们当代学界人人喊打的孔老二,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成了迂腐或腐朽思想的代名词,更导致了人类文明被西方所谓的自由化的思潮肆意破坏,人类的道德底线不断的被突破,再不回归,人类的毁灭必成定局。

  那个关键字就是《论语》开篇第一句话中的第一个字“学”字,就是这个字,如果不正解出来,大家所看到的《论语》对我们当代人不会有任何大的指导作用。

   要知道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的是五常,五常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而要做到理解五常这五个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就必须真正弄懂第一个字,如果这个字不弄懂,就是一起步的时候,方向就迈反了,接下来的路你走的越远离目的地就越偏。

   “学”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为“觉悟也”,它的意思有引导和传授的意思。其本义是指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并使之觉悟的过程。所以,从这个字的出现直到民国的时候,它的准确读音就是jiào,是在我国全面推行简体字的时候,其拼音被标注为xué,意思也变成了学生、学习等意。原来的本义是指教别人,当代的意思就变成了向别人学习。可以说主体和客体,以及意思与原本《论语》真正要表达的完全相反。

  如果这个字读教,是引导和传授的意思,是指我们现代老师的角色,那古时候用什么词来表示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学习的学字呢?

  在古代大多数情况下,古人是用这几个字来表述学习的,就是“求”字,求学的求,还有就是“修”“进”“就”或“从”等字。关于修和进的用法,比如说当代的“进修”一词就是取自这两个字的叠加用法,表示自己求学若渴的态度。就字一般与地名或方位词连用,比如说“就”于哪里,或者说在哪里高就啊,古时“高就”有学徒的意思。“从”字与人搭配,师从谁谁谁,从那个人,就是指在跟哪个人或者说跟谁学习。
 
  要知道,“学”一旦读xué,然后还把“学”字翻译成“学习”之后,整篇《论语》的内容就彻底不通了,前后不但会出现很多矛盾之处,就连逻辑关系也完全混乱。而且《论语》整篇的思想内容还被变得相当的肤浅,本身应该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威力也就荡然无存,对我们现代人的帮助更是微乎其微,更造成了诸多专家、学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贬低,甚至是污蔑。
 
  另外,我们再看其它几个字的本义。
  时:多指时令,合时宜,恰到好处。不是当代专家学者所说的时时或经常的意思。
  习:有实践、训练、应用和验证的意思。也不是当代专家学者所说的演习、复习、实习的意思。
  所以“jiào而时习之”的真正正解后的意思就是:教给别人知识并在恰当的时机或场合得以实践或运用,这才是正解。根本就是那些专家学者所说的“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之意。
 
  “说”在古汉语中,做动词用的时候,实际上有(shuō)和(shuì)两种音,没有“悦”(yuè)的读音。现代的各种版本中之所以有“悦”的读音,完全是后来的专家、学者为了定义“通假字”而刻意为之。而我们所解读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包括“中庸”和“大学”都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通假字,使用的都是古汉字的本义或按照作者当时的认知而进行解读的。全文所有的内容都还原回到了当时的人文和语境中,并贯穿了前后文的主旨思想,同时还完全符合儒、释、道和兵家等体系的思维逻辑。
 
  这个“说”之前多读(shuì),现代多读(shuō),有说话、讲述、告诫、说清楚和说服等意。所以这个字读(shuì)读(shuō)都是没问题的,读yuè就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解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教给别人知识并在恰当的时机或场合得以实践或运用,不也就是要说清楚并要经常地告诫或提醒吗?”

 

 

 

 

 

                                                                                                                     文章摘自  李懿恒《人生智慧学》

首页    正统文化    儒家智慧最关键的一个字——学
创建时间:2025-01-20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