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人之谜
正式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就先要提到一个人,也就是因为这个人,在历史上他的事件还是让当代人对孔子产生了不小的争议,并让孔子背了2500多年的黑锅。
这个人,和我们今天要讲解的这句话息息相关,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故事,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行版本会带给大家这么多的歧义和错误的引导。当代的那些学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正史,仍然是人云亦云地在批判中学习国学,永远都不会弄清楚圣人的真正思想,最后也一定会贻笑大方。
在孔子的一生当中,大家认为孔子杀过人吗?据史料记载,孔子曾经杀过两个人,今天要讲的是其中一个被他所杀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孔子又为什么一定要杀这个人呢?现在的学术界99.9%的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是因为孔子嫉妒他,还说他抢了孔子的学生、孔子要公报私仇等等,其实不然。而关于这些事件的真相,在历史上本来都是有记载的,但是近代的历史不知道为什么相关信息都没有了,所以大家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了,不知道也很正常。而我们这套正解国学体系却会还原出很多很多真实的历史,未来在我们的网络上也会慢慢收录一大批我们曾经讲过的历史故事,这些都会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整个人类的历史正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各位朋友,你们也是改变历史的见证人!就好像今天这个历史事件一样。而我们智者天下旗下的“智者学苑”,就是为此而生。
话说回来,在孔子所在的年代,东周列国时期,那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而在那个乱世也是恰恰孕育出了一大批“人才”,这里的“人才”为什么带引号呢?因为有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当时那个年代也产生了一类人,而这类人,深受当时的诸侯,尤其是国君所喜爱。这一类人非常吃香,可谓君主身边的红人,他们还有一个官位的名称,这个名称就叫做“佞臣”。那个时候的臣,是很有权势的一批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说会道,左右逢源,他们教给人的本领,就是让人能够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活得非常舒适。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在脑海里出现这类人的形象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存在呢?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做生意,生意不行开公司,公司也不行,做管理,更是一塌糊涂。但却会发现,他们呀,皮子厉害得很,所以他们摇身一变就可以到处教别人如何生活得更好,如何把公司治理好、如何发大财,这种人其实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东周列国时期的“佞人”。当时孔子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佞臣”,他的名字就叫少正卯,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孔子所杀的其中一人。少正卯当时非常非常受鲁国国君--鲁定公的赏识而且在鲁国三桓和孔子之间也是非常得势,当时他也像孔子一样教书育人,并且带了一大批弟子,但他教的体系和思想却和孔子大大不同,可以说少正卯都是在教别人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佞人”。就好像我们当代那些用各种方法教别人如何赚钱的讲师一样,他们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甚至都完全突破了道德的最底线,这就是礼崩乐坏的产物,其实和我们当代的某些现象差不多。那么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觉得很讽刺呢?
话说回来,在当时,也就是孔子上任为大司寇之前,孔子就对少正卯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的不耻,而且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理念也是和少正卯这类人的行为完全相反。大家真正读懂论语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臣的思想和我们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害的。但人们就喜欢这样的理念,还会美其名曰为“接地气”。因为这种方法和理念最容易让人接受,就好像我们人类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样。最先学会的一定是骂人的方言或俗语。
孔子在真正施展他政治抱负的时候,提出了很多基于儒家思想的政治措施,当时鲁定公也是非常赏识,决定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此时的少正卯当然也是表现出积极拥护的样子,表面上也是劝说三桓去支持孔子的儒家思想,嘴上说要用德政,仁治和礼治治国!
然而事实上呢?当孔子离开后,在私底下,少正卯与鲁定公、三桓之间交流的内容却是完全相反,不但不支持孔子的方针,反而处处想置孔子于死破坏孔子施政的方针和策略。尤其再后来,隳三都的计划中,少正卯一直在背后处处作乱,破坏力非常巨大。所以在正式隳三都之前,当鲁定公把有关少正卯的所有事件都说给孔子听后,基于此事,又基于其他的事件,包括他对于学生的施教理念,更是从鲁国未来的发展考虑,孔子就毅然决然地决定必须杀掉少正卯这个人,这才是少正卯的真正死因。而且当时孔子的这个决定也是得到了鲁定公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三个月使鲁国大治的局面,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历害之处。而放到现在用儒家的正解思想三个
月内也可以使企业的面貌同样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很快就会在企业界全面推行家思想的应用。
当然了,后来也是因为三桓之间内部的矛盾,也是为了私利,导致了三都没有真正的完成,只差了最后一步,又加上后来齐国惧怕鲁国的起而使用了反间计,只用了80个女乐,就诱使了鲁定公和三桓。这就逼得孔子不得不进行周游列国的悲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