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正确解读
我们当代对《大学》的认知和理解基本上来自南怀瑾、曾仕强或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其它伪国学大师,以及他们所推崇的南宋朱熹。朱熹就是在晚年被判了十条死罪的“伪学魁首”。
另外,我们已经向全世界宣布了,在古代的时候,“学”字的读音是jiào,而且它的准确意思并不是指学习,恰恰相反是指传授、引导和教育的意思。所代表的角色是老师或师傅,以及起引导作用的人,而我们当代学习的“学”所代表的角色是学生,这是两个完全截然相反的角色。
从现在开始,不能再读《大学》了,要读《大学jiào》,即使当下还改不过来也要知道这个读xue的“学”字在古代的意思是“传授、引导或教育”之意,绝对不是我们当代人所理解的“学习”,主体客体完全弄反了。而标题《大jiào》就是指全民教育的意思。《大学jiào》中的第一章,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曾子所写,是曾子给儒家思想经典之作《论语》所写的序言。其它章节的内容都不是曾子所写,是由西汉的戴圣和朱熹杜撰出来的。
所以研究《大jiào》的内容,我们只看第一章就好了,因为伪国学大师们第一章就已经完全理解偏了,所有后面杜撰出来的内容就更有些驴唇不对马了。
我们先看第一句:
读大学还是大(jiào)?对,读jiao,)不是大学之道。好,大学(iiào)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in)民,在止于至善。伪国学大师们在朱憙的启迪下,把“在亲民”读成“在新民”。
所有的伪国学大师们都认为“大学jiào”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这个词古时读博jiao,其实古时候的博学jiào就是指广泛传授的意思,也就是全民教育的意思,但翻译成我们当代人所认为的博学xue就不是全民教育的意思,是完全只针对个人的成长而已。之后伪国学大师们又给出了“大学jiào”第二种解读,他们读daxue,说是这个《大学》啊,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这个就离谱了,先秦时期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伪国学大师们还用什么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来加以佐证他们理解的正确。所以还给出了总结,说后一种含义其实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你看,这与曾子所写的《大jiào》的本义就大相径庭了。
大学(jiào)之道的“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再看“明明德”。第一个“明”作动词,有发扬、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指光明正大的品德。 接下来搞笑的地方就出现了。就是这句“在亲(qin)民”的“亲”字。伪国学大师们愣是把“亲”说成了通假字“新”。新旧的新,即有革新、弃旧图新之意。“亲民”摇身一变就成了新民,意思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百分百的望文生义,i胡编乱造了。
其实,这个“亲“字在这里是做动词,是使动用法,使……亲。所以“在亲民”的意思就是指在于使百姓亲近你;止:停止。所以这句话的正解就是:全民教育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百姓亲近你,在达到最完善境界的时候知道停下来。
而伪国学大师的解读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用正解,就百分百可以让儒家思想真正发挥作用,并能使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采用伪国学大师的解读,那就见仁见智了。甚或,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再看第二句:知(zhi)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因为,伪国学大师把上一句的翻译所达到的效果没有展示出来,所以后面的内容就只能再一次的断章取义了。所以第二句话就变成了: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实际上,这里的“知止”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目标所在。而是指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这里的“定”是指做事沉稳而不是心安理得。而这个“得”是指达到目标并不是指有所收获,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所以这句话的正解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才能意志坚定,意志坚定心就能够静,心静就能够做到沉稳,做事沉稳就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就能够达到目标。
第三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终始:是指生与死。可伪国学大师们就简单的理解成有开始有终结。这句话的正解就是:每样东西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生有死。明白了这本未生死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第四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zhì);致知(zhì)在格物。
这段中最后两个知道的知字不读知,应该读第四声(zhì):是指有智慧。伪国学大师都把这两个字读成“知道”的“知(zhī)”,并翻译成获得知识,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其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是大打折扣了。这也是完全不懂古汉语所导致的结果。伪国学大师把“致其知(zhī)”解读为使自己获得知识。
当然这段话也是后来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或出处,但也很遗憾,阳明心学的“致良知(zhī)”是错的,应该是“致良知(zhì)”才对,因此阳明心学在当时也是受到了批判的。王阳明的理论在当时不被嘉靖皇帝及其他大臣所接受,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违背了传统的儒学,是一种蛊惑人心的邪说。尤其他源自于“心即理”理学基础上提出的“知(zhī)行合一”理论,一切皆凭自己的认知而产生出来的是非判断标准是非常有问题的,也是非常可怕的。价值观很容易就被引偏了。(这里我也要告诉大家一个观点或理念,凡提出的理论或思想,对某些人有益,对某些人确是有害的,这些就不是正的)这个理论的正确引导应该是“知(zhì)行合一”才对,而“知(zhì)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格”本义是指格子,做动词时有穷尽的意思。所以“格物”就是指穷尽到最本源的物质;引申为知道事物的最本源。伪国学大师只是把格物解读成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后来明代的王守仁一心想成为圣贤,也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zhī)”学说,“格物致知(zhī)”这句话朱憙那是就已经理解错了,不是“格物致知(zhī)”而是“格物致知(zhì)”(如果王阳明当时的理解是“格物致知(zhì)”,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王阳明为了实践,他就傻傻的废寝忘食地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其实,直至三年后龙场悟道之前,他还一直在格竹子,他在龙场修建的“君子亭”周围都种满了竹子。所以,在他终于悟道的时候,其实,他只明白了宋代理学“心即理”的最浅层之道,而对儒家思想的至高法理“知(zhì)行合一”却只理解到了最基础的“知(zhī)”的层面。这样就有了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zhī)”“知(zhī)行合一”而不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致良知(zhì)”“知(zhì)行合一”。所以在他的晚年也是被当政者批为:王阳明的学说违背了传统的儒学,是一种蛊惑人心的邪说。
但很遗憾,后来的诸多偏激之人和伪国学大师却把不是儒家思想的王阳明心学包装成了儒家思想在传承。
所以,《大jiao》第四句这段话的正解就是: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仁德;要想修养好自身的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那颗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拥有智慧;获得智慧的途径在于格物即要知道事物的最本源。
伪国学大师对这段的翻译不同之处,把心翻译成了心思,把拥有智慧就是简单的理解为获得知识,并把“致知(zhì)在格物”读成一声“致知(zhi)在格物”并翻译成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知道,如果你的方向反了,走的路错了,你研究的越深,走的越远,那么离真相就越远,因为你是在做背道而驰的行为。
第五句:物格而后知(zhi)至,知(zhi)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伪国学大师把“物格而后知(zhi)至,知(zhi)至而后意诚,”中的“知”读成一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并翻译成: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其实:这个后知(四声)至:是指智慧就来了,也就是指后面所应该知道的一切真相就都来了;引申为通晓一切。
知之至:是指智慧的到达;引申为拥有智慧。修身:就是修自身的仁德。
这句话的正解是:物质被认识到本源后就通晓一切,通晓了一切就会使意念真诚,是意念真诚后心才能端正,心端正之后才能修养好自身的仁德,仁德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六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pY)矣。
这里的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否(pǐ)矣”是指坏的情形,也就是指天下大乱。
有的伪国学大师把“否(pǐ)”读成“否fou,然后解释成是不可能的。即未有之也。“此谓知(zhi)本,此谓知(zhi)之至也”第一个知是动词,知道,第二个是名词,做智慧讲,读第四声。
伪国学大师把最后一句的“知(四声)”都读成了一声,然后解释成:这就叫做知道根本,这就成为是知的极
致。
这句话的正解就是: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凡事要找到事物的本源,这就是真正地拥有了智慧。
请记住,曾子的《大jiào》是对《论语》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学习的指引,也就是为 《论语》做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