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孙子兵法》的真正面纱
那么说起《孙子兵法》,我们今天不得不提一个人。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孙子,也就是孙武。但是要告诉大家今天的主角并不是孙武,因为孙子这个人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等一下我们会再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个人也姓孙,但是他的名字叫孙膑。为什说他呢,等一下各位就明白了。
说起孙膑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大家知道是谁吗?可能很多人会说是庞涓吧,对,但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非常著名的“鬼谷子”先生。鬼谷子先生一生培养了几个著名的弟子?各位知道吗?有人很快就会想到:苏秦、张仪。对,还有吗?孙膑和庞涓。没错,还有商鞅、吕不韦。还有阿,那就是白起和李牧。可是今天重点讲孙膑和庞涓,其它的人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地给大家讲述。
说起孙膑和庞涓,这两人,同时拜在鬼谷子门下。庞这个人非常聪明,也非常好学,但也非常有心机。他是提前下山的,还在下山前和孙膑拜了把子成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异姓兄弟,也约定好了,自己混好了,会照顾这个憨憨的异姓小兄弟。
不久庞涓便下山了,并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得到了魏王的重用。而留在鬼谷子身边的孙膑却得到了鬼谷子的特别照顾,什么特别照顾呢?那就是单独拿出一本书交给了孙膑,并要求他三天看完后再交还给鬼谷子。什么书这么重要?就是这本书的内容让孙膑差点被自己的哥哥杀害。也是鬼谷子三天后收回了这本书,才保住了孙膑的性命。而这一切的一切,鬼谷子都早已经预测到了。当然也为了能让经此一劫后的孙膑还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流传于世,于是在孙膑下山前,鬼谷子给了他相应的点化。这在后来,也为墨翟搭救孙膑留下了伏笔。
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那么鬼谷子为什么把《孙子兵法》只传给了孙膑,而没有传给其他的弟子呢?这就要回过头来从孙武说起。
最初的《孙子兵法》确实是由孙子所写,当孙子在山林中写完这十三篇后,便受到好友伍子胥的多次请求,于是便带着这十三篇兵法觐见吴王,这期间更是发生了我们现在都熟知的“孙武演兵”的故事。吴王看到了兵法的初步威力,又加上伍子胥的多次举荐,最终决定启用孙武为“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将军。孙武治军几年后,在阖闾九年,率领几万吴军攻打有数十万军队的强大楚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急忙逃到了其他诸侯国,此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挖坟鞭尸泄恨。孙武见伍子胥大仇已报,又加上孙武看到了自己所写的兵法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不想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滥用,不久便辞去将军职,回到山林隐居了。吴国此后数年征战各诸侯国,令各诸侯国闻风丧胆,成诸侯霸。可见,《孙子兵法》的初试锋芒就使得吴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当吴王死后,孙子的这本原著,也是跟着吴王下葬了,后来不知所踪。但是孙武手里还有一本原著,后来就流传到了鬼谷子的手里。至于如何流传到鬼谷子的手上呢?你们别问了,问了我也不会说,因为没有史料可查,有玄学的内容在,现在说了你们也不信,那就干脆不说。如果我们有缘,你们参加我们的线下课程,到那时再讲给你们听,但不能录音也不能录像。我们先有一个这样的约龙。
后来,孙膑所看到的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原来孙膑是孙武的嫡孙,而让孙膑看到《孙子兵法》的真容也是情理之中。至于为什么让他看,且只给三天的时间看完,那就到我们的线下课再讲给你们听。
接下来,我们在说回庞涓。庞涓自从下山后,便混得如鱼得水,孙膑学成后也就傻傻地奔着自己的异姓哥哥来了,并满怀期望地希望与庞涓双剑合璧、众横天下。没想到因为后来庞涓嫉妒自己的才能,并想骗取鬼谷子老师传给自己的兵法奇书的内容(也就是《孙子兵法》的原版),竟然痛下杀手,挖了孙膑的膝盖骨,绑在街上,等待孙膑把《孙子兵法》默写出来。因为知道,这个傻兄弟,记性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没想到,孙膑装疯骗过了,最后被墨子安排施救,才安全逃到了齐国。
到了齐国后,齐国大将军田忌这个人,很赏识孙膑的才干,通过“田忌赛马”得到田忌的信任后,孙膑被推荐给了齐王,也是受到了重用被聘为了军师。这就有了后面“围魏救韩”和“围魏救赵”的兵家典故。尤其在“围魏救赵”的战术执行中,让庞涓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庞涓在回师魏国的路上,检查齐军所驻扎过的营地,开始时发现灶台可供十万的军队吃饭,庞涓心里还是有点担忧的。在第二天的时候,又发现齐国驻扎过的营地,此时的灶台最多可供五万的军队吃饭,庞心里也是有过一些疑惑。
但是当第三天经过齐军驻扎过的营地,发现此时的灶台只能供三万军队吃饭了,庞涓大喜,对部下说:“齐军害怕我们魏军,还没有开战就已经逃走了大半。”于是立刻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连夜追击齐军。
等到了马陵道,庞涓远远就看见一棵剥了皮的树,月光之下很是显眼,并且隐约有字迹。于是慢慢走近,并叫手下的士兵点起火把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就在此时,齐国四面的代兵发动进攻,射向涓的箭密集如雨。
孙膑在杀了庞涓报了挖掉膝盖骨的仇之后,隐居时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兵书的内容默写了下来,又加上出于对孙武的敬称,因此将名字改为《孙子兵法》,并且每篇都加上了“孙子曰”且基本保留了《孙子兵法》的全部内容。这就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孙子兵法》的真正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