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秘《易经》的真相

     “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正式讲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之前,我想问一下各位朋友,您知道《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三套体系究竟是丛哪儿来的吗?其实,这三套体系都来自于《易》。那《易》是什么?《易》和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周易》《易经》又有什么关系?每当我们一谈到有关易学的相关概念或词语时,人们的反应是各不相同。有些朋友会把《易经》神化了,恨不得对其上香供奉。而更多的人则把《易经》滥用了,那些“算命先生”“假”道士们还不知不觉被动地成为了滥用易学经典的帮凶。更有其者,某些人会利用一些小道小术将其变成一种骗人的小把戏,到处坑蒙拐骗。如果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经典,那情形就会完全不同。

 

     我们可以非常自豪而且肯定地说:易学中的《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它不但在2500多年以前开始就在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来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是世界未来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当代人,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们,更应该重视《易经》的内容,正视《易经》的存在。

 

01

《易》乃万经之主

《易经》乃万易之终

 

     那么易学说的是什么?《易》说的是什么?《易经》又是什么呢?其实易学包含了 《易》的相关体系和 《易经》的全部内容。尤其《易》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很多固执的常人,特别是某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穷其一生也是无法理解其一二的。因为,《易》中包括了哲学、神学、科学、玄学,更包含了宇宙(多指太阳系)、地球与人类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引我们的是“天人合一”,微妙不尽。

 

    自《易经》问世以来,很多朋友就会把《易》《周易》《易经》这三者混为一谈,认为都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想了解真正的《易》,那就要回溯到上古的伏羲氏时代。关于《易》的起源,一般认为《易》的起源与河图有关。《论语》中孔子也说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里就关系到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人文始祖伏羲因此而画出了先天八卦,这就是最早的《易》,而后陆续完善和演变,相继出现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凝聚了先民“天人合一”的智慧。按照进化论的理论依据,在文字发明之前(史实并非如此),伏羲借由卦象来整理对人事、自然的观察心得,他用“一画显天地、八卦展乾坤”的方式,使人做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依万物之自然,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考古证实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年前左右(但实际上有上万年之久),当时中国尚未有相关文字的史料记载,但藉由语言和大量的生活经验所累积而成的符号系统被专家和学者认可。《易》这本最早的“无字天书”不仅是中国,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导人类生存和发展,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野蛮走向开化文明的思想和体系。其实,其中更多表现出的是神学和玄学的内容,伴随着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让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绵不绝,清朝之前就拥有完全超越古希腊神话的神学体系和思想传承。

 

      而我们当代人认知的所谓的《周易》,按现代人的理解,其实就是周朝的“易”,就是周文王在监狱里所用的“易”。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无意中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然后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了相应卦辞和爻辞,文王过世后,经周公旦整理了一些,而取名《周易》。当然《周易》里面增加了一些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非常强大的体系。那时候的“周易”也只有像周公旦等皇家成员才接触得到,普通百姓是完全接触不到的。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历史上的《易》,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之说:一易是伏羲之后神农氏整理的《连山易》;一易是黄帝时代的《归藏易》;一易是周文王被囚所作的《周易》。

 

    有说法《连山易》是神农氏炎帝将伏羲八卦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因炎帝又号连山氏,故以象征山的良卦为首卦,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易》为轩辕黄帝所创,黄帝演绎的六十四卦以坤卦为首卦,坤卦象征地,地是万物的归宿和载体,万物皆生于地而终必归藏于地,同时黄帝又号归藏氏,故取名《归藏易》。《周易》是周文王被囚禁时演绎的六十四卦,以乾卦为首卦,表明天地初开,万物始生,以未济卦为末卦,表明一事的终结又是另一事的开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故名《周易》。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连山易》是夏朝出现的,《归藏》是商朝出现的。

     而到了孔子那个年代,有了《周易》现世,完整的《连山》和《归藏》就基本上佚失了,有些内容散落在民间,但神奇的是孔子把它们一一找了回来,与官方所藏之本进行了汇总。把《周易》的一些内容和《归藏》《连山》合在一起,亲自将这三部书进行了梳理和汇编,真正复原出了伏羲氏当时创立易学的原貌,并把合订本加以注释,取名《易经》,这才有了《易经》的传世。

 

    那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易经》,就是当时孔子整理的版本吗?不完全是。为了让后人更容易理解《易经》,孔子又撰写了《十翼》,现行的版本基本上都是沿用了他的修订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取名为《周易》《易经》之类的书籍其实都是孔子“易经”那个版本之后延伸出的修订版,它被之后各个朝代的人进行翻版,主要是经过了汉朝的戴圣整理,后来南宋朱熹也进行了修改和重新注释,明朝又进行了所谓的修正,最后就变得如今四不像的“易经”和“周易”了。

 

     而且,在孔子整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时候,三套体系已经都不完整,即使当时的版本都留下来,后世之人也是根本看不懂的,最后随着历史的变迁,《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本书的原版内容在项羽焚烧咸阳宫和阿房宫三个月的时间里完全灰飞烟灭了。那么这段内容是否是真实可信的呢?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可得到答案。

 

02

关于“韦编三绝”的正解

 

   “韦编三绝”这个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书中写道:“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现代人对于“韦编三绝”的解读是这样的(摘自百度百科):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事实上,现代人对于“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解释是彻底错误的,这也是上千年的历史谬误。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解读,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做的。但是事实上,当时的书用的根本不是竹简。关于“竹简"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导。那个时候竹简的制作方式非常艰难,大概需要持续半年时间才能把竹简做出来,而用竹简做书那更是不可能,成本太高。那竹简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其实,它是用来做冥器,给死人做陪葬用的。现代人却把它当成是那个时候人们看书用的工具。那个时候人们用的都是绢和丝绸来写字,部分穷人则是在布上写字,毛笔在黄帝时期已经被发明出来,就是黄帝发明的。(关于“竹简”这部分的详细内容,我们之后会在公众号上发布历史的真相。而某导演所拍的电影《英雄》里面关于竹简图书馆的场景不知毒害了多少国人。)既然没有“竹简”上写字一说,又何来现代人理解的“韦编三绝”呢?事实上,对于很多关于孔子的人物形象,《论语》中字词的解读,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误解,都是有其历史原因存在的。正是由于历史上(某个特殊阶段)人们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判,或是某一部分人想要彻底改变大众的思维,许多错误的解读应时而生,那些现象都是故意而为之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给人洗脑,对“韦编三绝”的误解是这样,对整部《论语》的解读亦是如此。

 

     那么现在,我们就对“韦编三绝”这个成语重新做一个正解。“韦编三绝”说的就是春秋时期,孔子将当时的《周易》、已失传的《连山》和《归藏》,通过特殊的方式找了回来之后,把三部“易”的内容合并在一起,对这三部书重新进行了梳理汇编,而后取名《易经》。这才是“韦编三绝”的正解。

 

     这里的“韦”字本义为包含、围 绕,也有相背的意思;“编”是指依古人的书法省笔简化,《说文》中是次简也;“三”是数量词,这里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套易;“绝”是指穷尽,极,全然,引申为唯一的意思。所以“韦编三绝”就是指孔子围绕易学的系统思想,经整理简化(合并同类项)把《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套书汇编成为一本(就是“绝”,即《易经》)。

 

    这里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周易》也是在孔子“韦编三绝”之后没有再传世。现在市面上凡是以这三部经典的名称来命名和解读的,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的,娱乐消遣一下还行,想正儿八经学习就别太当真了。而《易经》这个名字也是从孔子之后才被定下来叫做《易经》的,之前都叫做《易》,没有“经”字。

 

    《易经》阐述的是天地世间万物的变化,涵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的古老经典,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被誉为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与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玄学、神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更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另外,《易经》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所以《易》和《易经》中最经典的这句话“易生太极,是生两,两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的就是:太阳系产生了我们所生存的天和地(或宇宙),这个天地(或宇宙)中产生了(或包含)阴和阳,阴和阳产生了春夏秋冬(或四季)的自然现象,自然法则(或四季)产生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这里的“易”就是指太阳和月亮所在的太阳系,“两仪”就是指的阴和阳“四象”就是春夏秋冬的自然现象,“八卦”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循环往复,相生相克之理。

 

“易”就如同混沌、无极、“无”的状态,在“无”中才能生“有”。“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从河图到八八六十四卦,前者为道,后者为器;器为道所用,所有象都可以从宇宙源头,也就是道的层面街生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千法门,可以通过卦象演绎出个体生命已经发生的所有命理体验……但是,当这个个体生命能量提升到一个高度,超出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象范围,超越两仪四象等核心规律,进而与那一份“空”“无”,也就是无极混沌状态融为一体时,所有卦象束缚对其都将烟消云散,瞬间化为乌有,达到“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的境界,达到这个高度后,生命就可以自行创造和体验任何想要的一切。也许,这才是《易》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关干宇宙生命的奥秘。

 

    祝福你!  

 

  

  

首页    正统文化    首次揭秘《易经》的真相
创建时间:2025-02-05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