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谋略篇

 

 

1-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cún)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是治国的大事、是国家攘外的大事,是关系国民生死的基础,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政治措施,不能不充分地重视,一定要认真布好局和做好战略规划。

 

1-2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译文】

因此,用兵需要遵循五个方面的原则,并在七个维度加以订正,以制定出因外界任何事物所引起的状况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1-3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qū)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zhì)之者胜,不知(zhī)者不胜。

【译文】

(用兵要遵循的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使士卒和上级统一意志,因此他们能够做到随同上级去死,或随同上级而生,都不会有二心。所谓“天”:日夜、阴晴、四季的变化,这是时间二十四小时和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所谓“地”:远和近、险阻和平坦、宽广和狭小,都关乎了死和生。所谓“将”:慧智、诚信、仁义、勇敢,这四点必须严格遵守。所谓“法”:号令、制度、士卒的上升机制,更是起关键的作用。这五个方面,“将”或许有不知道的,掌握这个道理的“将”所治理下的军队就会有战斗力、就会有了达成预期目的的可能性,没有掌握这个道理的“将”所治理下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也就不会有达成预期目的的可能性。

 

1-4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在七个维度中加以订正,以制定出因外界任何事物所引起的状况可采取的应对策略。国君:要英明,政治清明;将:要英勇,有才能;客观条件:要有天时地利,占先机;军法指令:要严谨,严格执行;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要有充足的准备,够强大;士卒:要训练有素,素质强;赏罚:要严格,透明和公正。我们凭这些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胜负”了。

 

1-5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

“将”认同我们的谋略,任用他就一定会有胜算,使他留下来。“将”不接受我们的谋略,用他一定会失利,请他离开。

 

1-6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

孙子说:谋划出的结果或是经七个维度订正得出的结果是可以实施的,那就去做吧。接下来就是造势,这个造势就是在外围就能辅助你全局的谋划。这个造势,就是要根据你的优势而掌控主动权或先机。

 

1-7   兵者,诡道也。

【译文】

用兵,就是要有应对好所有风险把控的政治思想或政治措施,也就是要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8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文】

(对方的)实力很强大往往却表现出很弱小的样子,要进攻却表现出不进攻的情形;有优势却好像处于劣势,本来处于劣势却表现出很有优势。

 

1-9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我们如何应对前面敌人所表现出来的虚虚实实呢?那就要露出破绽去试探对方:如果对方的布防乱了那就可以攻打他了,如果对方没有漏出任何的破绽还是那么的牢不可破那就做好相应的防备,如果对方真的很强大那就要避开他的锋芒,如果对方展现出来好冲动那就不断骚扰他,如果对方弱小谨慎那就让他们骄纵起来,如果对方休整得好就使他们的战斗力消耗或者说如果对方已占先机就设法让他们转变成被动,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们;攻打他们没有设防的地方,出现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这是兵家必须拥有的能力,不可以操之过急。

 

1-10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在出征前制定战略规划时有优势,成功的几率就大;出征前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没有优势,成功的几率就小。多谋划肯定有胜算,少谋划肯定没有胜算,何况根本就不谋划呢?我们凭这些来预测,优劣势就已经出现或表现得很明显

了。

 

 

 

 

 

 

 

 

 

首页    在线学习    孙子兵法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谋略篇
创建时间:2025-02-06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