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释】

  jiào,“学”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为“觉悟也”,它的意思有引导和传授的意思。其本义是指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并使之觉悟的过程。  

时:多指时令,合时宜,恰到好处。不是当代专家学者所说的时时或经常的意思。

习:有实践、训练、应用和验证的意思。也不是当代专家学者所说的演习、复习、实习的意思。

说:在古汉语中,做动词用的时候,实际上有(shuō)和(shuì)两种音,没有“悦”(yuè)的读音。

 

【译文】

孔子说:“教给别人知识并在恰当的时机或场合得以实践或运用,不也就是要说清楚并要经常地告诫或提醒吗?”

 

通行版本那些专家和学者们的解释为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也有的解释为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

 

【评析】(略)

 

 

1-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注释】

朋:类也,或类似的人。也是古代的货币单位,有人说五贝为一朋;这里的贝指的是贝壳,以前相当于现代的货币,或准确点说,是等价物。一说两贝为一朋,也有说十贝为一朋。所以古人也用“朋”字来代表有交易可能性存在的人。

自:做介词用,指从。

来:做动词,拜访、归顺。

亦:也。

乐:乐于、安于、满意、满足,开心快乐;这里是指得到满足的意思。

 

【译文】

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讲就是:“有人从远的地方过来,不也是有要满足的事吗?”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说:有一个或一群可能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拜访你,肯定是有所求才来的(内心百分百有需求,但不一定会表达出来),那就要想办法确认出来访者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的初衷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或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最好是双赢才行!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评析】(略)

 

1-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知:做名词是指智慧,做动词,是使……知。

愠(yùn):心燥、烦躁;不冷静

乎:语气助词。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虽然)不够智慧但却能够做到不烦躁,那不也就是君子的表现吗?”

 

【评析】(略)

 

1-4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注释】

其:是指示代词,指代他;或是特指后面的那种情况,即为人也孝悌有时是虚指。

为人:做人或与人交往的情况。

也:用在句中表停顿。

孝弟:“孝”指对父母;“弟”古时作“悌”(tì)讲,指对同辈之间的人。

好:动词,喜好。

 

【译文】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如果一个人非常孝顺父母,对兄弟姐妹非常友爱,却喜欢冒犯上级管理者,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

 

【评析】(略)

 

1-5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注释】

作(zuō):无端生事、胡搅蛮缠。

乱:动词,使混乱、作(zuò)乱。

 

【译文】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无端生事作乱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评析】(略)

 

1-6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务:动词,致力于;从事、追求。

本:有本质、根基;与末相对。

立:确立,有方向。

道:是名词,在这里就是指方向、或规律。

生:是动词,有产生、发生,活等意思。所以“道生”的意思就是指方向明确。

也者:语气助词。

仁: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仁,仁德: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在解释“五常”中的这几个字。

与:再句子末尾,作疑问语气词,无实意。

 

【译文】

有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或根基,根基确立好了方向就会明确;孝和悌这两种好品行,它就是仁德的根基。”

 

【评析】(略)

 

1-7  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恰到好处;《说文解字》中,就是指技也。

言:名词,指见解、言辞。

令:合时宜。

:新鲜、非常少。

矣: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仁:仁德,仁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仁。

 

【译文】

孔子说:“恰到好处的言辞能用在合时宜的角色中,这样的人很少了,做到了就是仁。”

 

通行版本解释为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评析】(略)

 

1-8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吾:我或我们。

日:每天。

:动词,检查。

身:身体;引申为思想或行为方面的修为。

为:做、给、对待的意思。

谋:考虑、谋划。

忠:忠诚、负责任。

乎:语气助词。

交:交往。

信:诚信。

传:教给别人知识。

习:实践、训练、验证。

【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的修为:第一,给人出谋划策的时候是否做到尽职尽责?第二,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是否做到诚信?第三,教给别人的知识是否能够被验证是可行的?”

 

【评析】(略)

 

1-9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做动词,是管理、治理的意思。

乘(shèng):量词,古代是指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之:助词、的。

国:一般都是指诸侯国。

道千乘之国: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

敬:恭敬、严肃认真。

而:连词。

信:诚信、言而有信。

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而且要言而有信。

节:节省、节约。

用:指开销、消耗。

爱:使……友爱;在古汉语中,做动词的词,多数会使用“意动、使动或被动”的用法。

节用而爱人:开销要节约而且要使人与人之间友爱。

使:是役使。

民:指百姓。

以:是用、在、因、也有依照的意思。

时:时机、季节、时节;这里是特指农闲的时候。

使民以时:指役使百姓要在恰当的农闲时节。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而且要言而有信,开销要节约而且要使人与人之间友爱,役使百姓要在恰当的农闲时候。”

 

【评析】(略)

 

1-10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注释】

弟子:就是指晚辈、年纪幼小的人,古时也指学生。

谨:严谨。

爱:使……友爱。

亲:使……亲近。

 

【译文】

孔子说:“作为弟子来讲,在家要孝顺,在外要互相尊重,做事严谨而且有诚信,广泛地使人与人之间友爱,使仁者亲近你。”

 

【评析】(略)

 

1-11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

馀:是剩下的意思。

行有馀力:就是指做事情要留有剩下或多余的力量;引申为做事情一定要劳逸结合。

则:是动词,有仿效、效法之意;在这里就是指效法古人。

以:应该。

学:做动词,教、引导、传授。

文:就是指典籍、文献,或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做事情要劳逸结合,仿效古人就应该传授学生典籍文献。”

 

通行版本中会解释为孔子说:“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评析】(略)

 

1-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注释】

贤:第一个贤在这里作动词是重视、崇尚的意思;而第二个贤在这里作名词是指德行好的人、贤能的人。

易:是动词,改变的意思。  

色:是角色。

有达到、关心到、或关注到等意。

身:就是自身;在这里引申为所急所忧。

 

【译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要崇尚好的有贤能的人还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角色:侍奉父母的时候,能够竭尽全力;侍奉自己的国君,能够关注到他的所急所忧;与朋友交往,要遵守诺言和诚信。”

 

通行版本解释为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评析】(略)

 

1-13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重:有稳重、庄重之意。                

威:就是指威严。

友是动词:以……为友、向……学习。    

惮(dàn):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显示出威严;教导别人时不能固执己见,主张的是忠诚和诚信;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不要学习别人不好的行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略)

 

1-14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慎:是谨慎、小心。

终:是指目地。

追:追求。

远:本义是指距离长、时间长;在这里引申为远大的目标。

民:就是指百姓。

德:是德行。

归:返回、回归。

厚:丰富。“归厚”的意思是指越来越淳朴。

 

【译文】

这段话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说。他说:“谨慎地审视目地追求更远大的目标,百姓的德行就会越来越淳朴。”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就会使百姓的道德归于纯厚了。”这里的“终”被通行版本解释为:父母的死亡。追远:追念祖先。

 

【评析】(略)

 

1-15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注释】

子:古时候是成年人的代称。

夫子:传统上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当成是一种尊称;在这里指代孔子。

至:到达。

于:介词,在。

是:这个。

邦:诸侯国。

也: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必:一定。

闻:听到。  表达的意思是一定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

求:是索取、寻找。

之:指代前面说的“必闻其政”这件事。

抑:还是。

与:做动词,给予;在句尾都是,语气词。

以:本义是用;这里指原因。

得:获得。以得之的意思是凭着这些德行得到的。

 

【译文】

子禽问:“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是求教得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严谨、谦让,是凭着这些德行得到的。”

 

【评析】(略)

 

1-16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在:指活着的时候。

观:看、考察。

志:志向。

没:指去世了

行:行为、行动。

三年:大部分学者认为指多年,实际上这里指的就是三年守孝期。

谓:说、称为。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的时候,看(考察)他是否有志向;父亲去世了,看他的行动;三年还没有改变父亲在时的方向(或遗愿),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略)

 

1-17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注释】

礼:就是指五常中的“礼”;也指《礼法》。

用:用法。

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

先王之道:特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指做到“礼之用,和为贵”的情形。

:是令人满意的。

小:就是使……小。而“小大”是使大变小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指化繁为简,也就是简化礼节。

由:遵循。

之:是代指这个道理。

 

【译文】

有子说:“礼的用法,做到‘和’的结果才是难能可贵的;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做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程度才是最令人满意的,简化礼节都要遵循这个道理。”

 

【评析】(略)

 

1-18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和(读):是名词,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

第二个和(读):这个“和”是动词附和的意思。

行:是行得通、做得到。

 

【译文】

有子继续说道:“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那是知道了‘和’而刻意去附和,如果不用礼法来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评析】(略)

 

1-19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近:是合乎的意思。                  

义:古时指有锯齿状刀刃的兵器;《说文》中,己之威也。后把义的本义作为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本身具有勇武的能力或表现);再后来引申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

复:实践、实现。

因:是凭借的意思。                  

不失:没有失去,保留。

亲:和蔼可亲。

宗:成为一派、交往。

 

【译文】

有子说:“诚信合乎道义,说出的话是可以实践的。恭敬合乎礼,就会使耻辱远离。凭借保留了他的和蔼可亲,也是可以和他交往的。”

 

【评析】(略)

 

1-20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敏:勤敏。

慎:严谨。

就:看齐、向……学习。

正:使……正、修正。

有道:知书达理,有德行的人。

好:《说文》中,美也;引申为真正的。

学:教、引导、传授。

已(yǐ):停止,有时在结尾是语气词,相当于“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吃的方面是没有什么追求的,饱了就行;住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追求的,安定、安全就好;做事勤敏说话要严谨,向知书达理的人学习而且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可以说这样做就是真正地在教别人了(言传身教)。”

【评析】(略)

 

1-21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注释】

贫:指穷困、贫穷。

谄( 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乐:是指六艺中的《乐》;这里可以理解为追求《乐》。

好:喜好。

礼:《礼》;礼法。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纵,不如贫穷还能追求《乐》,富贵却还能喜好《礼》。”

 

【评析】(略)

 

1-2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切:指用刀切割。

磋:是指把骨、角磨制成器物。

琢:指雕刻玉器。

磨:是指用磨料打磨物体使其光滑、锋利或达到其它目的。

 

【译文】

子贡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完成切割再糙锉成型,精雕细刻然后精心打磨,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告诉了你过去的事你就知道未来的情况。”

 

【评析】(略)

 

1-2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是害怕、担心。

知(zhī):了解、认识。“己知”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知(zhì):使……知。“己知”指让自己变得有智慧;即“生而知之者”。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做不到天生就很聪明(或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你不能够使别人变得有智慧。”

 

【评析】(略)

 

 

 

 

 

 

 

 

 

 

首页    论语的管理智慧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创建时间:2025-02-12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