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论语为政篇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为:治理。

:政权。“为政”的意思是治理国家。

以:用。

德:德行。

如:如同、好像。

北辰:就是指北极星。

居:指在(某种位置)。

所:是处所、位置。  

共:本义为合力;在《说文》中,为同也。

众星共之:原意是指众星与北极星完美结合才能组成完整的可辨别方向的星系图;在这里比喻群臣与当政者同心协力就会把国家治理好。

 

【译文】

孔子说:“当政者用‘德’来治理国家,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群臣就会与当政者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当政者用仁德来治理国家,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它众星都环绕着他。”

 

【评析】(略)

 

2-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注释】

三百:表示数量,三百篇。

言:指说的话。

一言:就是指一句话。

蔽:概括的意思。

思:这里指思想主旨。

邪:不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略)

 

2-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作动词,有治理、引导的意思。

之:指代后面的“民”。

:指法令、制度。

齐:统一、整饬(chì)、规范。

免:作动词,逃避。

而:转折连词。

耻:羞耻,也指羞耻心。

格:清楚、格物;见《大学jiào》的“致知在格物”;也引申为尊崇道。

 

【译文】

孔子说:“用法令来治理国家,用刑法来规范行为,百姓会逃避处罚而没有了羞耻心;用德来治理,用礼法进行统一,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且会很清楚(知道好与坏的界定)。”

 

【评析】(略)

 

2-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学(jiào),是引导和传授的意思。

立:确定方向。

从:遵从。

惑:越过。

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立志于教学和传授我的思想,三十岁的时候更坚定了方向,四十岁的时候就不再感到困惑或碌碌无为,五十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知道自己的天命(使命),六十岁的时候可以听进各种各样的言语(不同的意见),七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去完成自己曾经未完成的心愿了,但是不会越过规矩。”

 

【评析】(略)

 

2-5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生:指人活着。

事:侍奉。

之:指代父母。

以:用。

礼:礼法。

死:指父母的过世。

葬:殡葬。

祭: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侍奉他们要按照礼的要求做;他们去世的时候,殡葬他们要按照礼的要求做,追悼他们也要按照礼的规范执行。”

 

【评析】(略)

 

2-6  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唯:放于句首无实义;作副词,有因为、表期望、只有等意。

其:代前面的父母。

疾:异样,与平时不同。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忧:关心。

 

【译文】

孔子说:“父母,只要与平时有所不同,做子女的就应该马上开始关心。”

 

【评析】(略)

 

2-7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今:现在。

之:表示领属关系。

者:指代事或物;有时也指代一类的人或者物。

是:这。

谓:作动词,是,称作、叫作。

养:赡养、养活。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可以表述为“就连”。

犬:狗。

敬:尊敬。

何以:以何的倒装,有什么?

别:不同、不一样。

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译文】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称作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就连狗和马,这样的动物也都能养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与养活狗和马有什么不一样呢?”

 

【评析】(略)

 

2-8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在这不是女色、也不是美色的意思、在这里指角色定位。

难:不容易。

弟子:指晚辈。

服:帮助。

其:指代长者,即后面提到的“先生”。

劳:工作任务。

先生:古时一般都是指长辈,这里特指父母。

馔(zhuàn):吃喝。

曾(cénɡ):副词,难道。

是:代词,这个的意思。

以:用,原因。

为:做、是。

 

【译文】

孔子说:“角色很难的,遇到有事情的时候,晚辈替长者做了;遇有酒食,让长者先享用,难道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评析】(略)

 

2-9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也叫颜渊。

违(wéi):违拗,提反对意见。

愚:本义纯朴、简单;引申为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些专家和所谓学者们都把这个愚解释成愚蠢,那是大错特错。不只是儒家思想、包括道家思想以及兵家思想,这个愚都没有愚蠢的意思,反而是都是同样的指纯朴、或简单。

私:指独处的时候。

发:是表达出来、表现出来之意。

 

【译文】

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一整天他都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像是没有自己的见解。离开之后,观察他独处时候的行为,他却能完全发挥所学的内容,颜回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啊。”

 

【评析】(略)

 

2-10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注释】

视:看到。

所:与动词结合,形成名词结构。所以、所由、所安都是同样的用法。

以:做动词,作为、行动、从事。

所以: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他的所作所为。

由:动词,经、由、行走。“所由”指原因、经由、经历、动机。

安:动词,安抚、使安定。“所安”指满足的事。

观:审视。

察:调查研究、细致深刻地观看。

瘦:隐藏,使……瘦。

 

【译文】

孔子说:“看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要审视他的动机,再细致地观看他所满足的事情。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评析】(略)

 

2-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故:指旧的知识。

新:是指更深层面的体会。

为:有成为,达到……状态之意。

师:在《说文》中,指范也;在这里引申为说给别人听,教别人。

 

【译文】

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能发现更深层的理解,那就可以讲给别人听了。”

 

【评析】(略)

 

2-12  君子不器。

 

 

 

 

【注释】

器:本义指器具;在这里引申为受到局限。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自我设限。”

 

【评析】(略)

 

2-13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

行:使……行、践行。从:跟随、信任。

 

【译文】

孔子说:“作为君子,一定要先说话算数,然后才会有人信任他。”

 

【评析】(略)

 

2-1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是周详,顾全大局的意思。而:表示转折关系。

比:动词,攀比。

小人:可以指小孩子、可以指未被教化过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想事情比较周详但不喜欢攀比,未被教化过的人或是小孩子就喜欢和别人攀比但不会顾全大局。”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略)

 

2-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学:教、引导、传授。

罔(wǎng):迷惑。

殆:本义是危险;这里指陷入困境、误入歧途。

 

【译文】

孔子说:“传授给别人知识如果不能引起他进行深入思考就会让人迷惑,让人思考了但不做进一步引导那么可能会让他误入歧途。”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wǎng)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略)

 

2-16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释】

攻:是治理、检讨、纠正的意思。

异:表示不同的,与正的相反;在这里是指错误的。

端:是指事情的开头、开端、或者起因。

已:止、消除(为了方便理解,我在“已”的前面加了逗号)。

 

【译文】

孔子说:“纠正错误的开端(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错误的情况下或起因不正的情况下,都应该马上进行纠正),其所带来的害处,就会消除了。”

 

【评析】(略)

 

2-17  知之为,知也;不知为不为,是知也。

 

 

 

 

【注释】

第一个和第三个“知”是一声(zhī),是知道的意思;

第二个和第四个“知”读四声(zhì)做智慧讲。  

 

【译文】

孔子说:“知道为什么做而做,是智慧;不知道为什么做就不做,这也是智慧。”

通行版本的原文是不同的,他是这样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略)

 

2-18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闻:听。               

阙(quē):挖掘、去除。

慎:谨慎、小心。

慎言:严谨地说。               

其:指示代词,虚指某事。

馀:剩下的,与此无关。

寡:减少。             

尤:错误。

 

【译文】

孔子说:“多听就会去除掉很多的疑虑或问题,少说与此事无关的话,就会少犯错误。眼睛要多观察就能够去除危险,少做与此无关的事情(行事严谨),就会减少懊悔。言语上少错误,行动上尽量避免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评析】(略)

 

2-19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举:有推举、选举之意。

直:就是正直。

错:放置,交叉摆放的意思。

诸:之于。

枉:邪曲、不正。

民:百姓。

服:臣服。

 

【译文】

孔子说:“推举正直有德行的人并把他们放在邪曲人的前面,那么百姓就会臣服;把邪曲的人放在正直有德行人的前面,那么百姓就不会臣服于你。”

 

【评析】(略)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临:来到、接见、面对。

之:指代百姓。

以:用。

庄:庄重。

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敬:敬顺、敬畏。

孝:子对父母所应表现出的行为。

慈:仁爱,爱怜。

举:推崇、提拔、任用。

教:教化。

能:做到。

劝:使……听从;这里指使用强制手段。

 

【译文】

孔子说:“当政者面对百姓庄重,百姓就会敬畏;当政者做到了孝和慈,百姓就会表现出忠诚;要推崇好的和善良的,但那些经过教化后还做不到的,就只能使用强制手段让他们听从了。”

通行版本原文是季康子问道:“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意思是:“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评析】(略)

 

2-21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注释】

惟:本义是指心思集中到一点。

友:使……互相关爱。

:影响、应用。

有:存在的、当下的。

政:政治。

是:这。

其:指当政者。

其为:当政者的作为。

为:第二个为,做、充当、就是、才是。

政:从政。

 

[译文]

孔子说:“做到真正地孝敬父母,使兄弟间做到互相关爱,还影响到当政的,这也就是在从事政治了。”

 

【评析】(略)

 

2-2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而:是若、如果、却的意思。

知:知道、明白。

其:第一个指代“人”;

可:能够做的事。

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拉的车。

軏(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小车:一般指的就是马拉的车。古代的车,不管大小车,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其:这样、如此。

何以:即“以何”的倒装用法,靠什么的意思。

行:使……行走。

之:指代前面的“大车”和“小车”。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如同大车没有安装輗,小车没有安装軏,他靠什么使车行走呢?”

 

【评析】(略)

 

2-23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殷:就是指商朝。商朝至盘庚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一带),所以被称为殷朝。

因:沿袭、因袭。

于:从、由、对于。

因于:是指从……沿袭过来;引申为取代。   

损:废除、减少。

益:增加。

古代的时候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为一代,也有人认为朝代改换为一代。

 

【译文】

孔子说:“商朝取代了夏朝,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礼法制度,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取代了商朝,所废除和所增加的礼法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将来如果有承继周朝的,即使再经过三千年,(其礼法制度也会有增有减)也是可以知道的。”

 

【评析】(略)

 

2-24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鬼:就是指已经过世的先人,就是指祖先。

:祭祀,一般是指吉祭;凶祭叫奠。祭祀的目的一般是指祈福。

谄(chǎn):谄媚、阿谀、巴结。

见:遇见、看到、遇到。

勇:勇气、勇力。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它,那就是谄媚;遇到符合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做,就是怯懦。”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

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略)

 

 

 

 

 

 

 

 

 

首页    论语的管理智慧    第二章  论语为政篇
创建时间:2025-02-12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