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4-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里:内在的。
仁:仁德。
为:充当、变成、是。
美:美好、令人满意、达到最佳状态。
择:挑选;分解并厘清。
处:居住、相处,在……居住;也指外在的环境。
仁:仁德;这里指有仁德的地方。焉(yān):怎么、哪里。
得:得到、获得。
知:明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内在的有仁德才是真正的美。选择没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么能得到智慧呢?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略)
4-2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可:能够、许可。
以:表目的。
久:时间长。
处:相处、居住。
约:贫困,指缺乏仁德的地方。
乐:喜好。
安:安定、平静,以……安。
利:得到益处。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和他们相处;缺乏仁德的地方,不可以在那里长期居住;喜好仁德的人用仁德使自己安定,智慧的人使仁德获得提升。”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略)
4-3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唯:只有。
仁:仁德。
仁者:有仁德的人。
能:能够、善于。
好(hào):使……好。
恶(wù):使……恶、厌恶。
人:指代常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使人们区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样的事情是人们应该厌恶的。”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略)
4-4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有志于。
于:在……方面。
仁:仁德。
矣:助词,表示完成时态。
恶(è):做坏事。
也:放在句尾有强调作用。
【译文】
孔子说:“假如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评析】(略)
4-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富:财富。
贵:权贵。
以:因为。
其:指代前面的“人”。
得:获得;《说文》中,行有所得也。
处:本义是安享饮食;《说文》中,止息也;有长久的意思。
去:离开、摆脱。
恶:做坏事。
成:使……成。
名:名望、显贵。
终:最后的目标。
食:生存。
造:《说文》中,就也。
次:《说文》中,不精也。“造次”的意思是仓促。
颠:跌落,上下倒置。
沛:《说文》中,水流大,旺盛也。“颠沛”的意思是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财富和权贵是每个人都想要得到的,不是用应该的方法得到它是不会长久的;贫穷与低贱也是人人都厌恶的,不是用应该的方法得到它(指违反了道德而遭受到的贫与贱)也是摆脱不了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就会用做坏事成就自己。君子在完成目标和生存之间都不会违背仁德,就算是在最紧迫的时刻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这样。”
【评析】(略)
4-6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未:没有。
好:喜好;做好事。
恶:动词,做坏事,厌恶。
尚:往上、更好。
之:第一个指代“仁者”;第二个指代“力不足者”。
其:指代“恶不仁者”。
为:做、充当、变成。
使:让、致使。
矣乎:表示感叹。
盖:句首发语词,表示揣测意。
未之见:是“未见之”的倒装用法。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会做坏事,不仁德的人会做好事。那些有仁德的人,没有比他们再好的人了;厌恶不仁德的,他就是在做有仁德的事,不让不仁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人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看见能力不够的。这种能力不够的人可能会有吧,我还没有见到过。”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的解释为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略)
4-7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人:泛指每一个人。
之:助词,的。
过:过错。
各:每个、各个。
于:引进行为的对象,向、对于。
党:这里指意气相投的一类人。
斯:文言连词,于是、就。
【译文】
孔子说:“每个人所犯的过错,与各自的那一类人相同。观察他犯的过错,就能知道他们那一类人有没有仁德。”
【评析】(略)
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注释】
朝(zhāo):泛指早上。
闻:听到、知道。
道:指某种真理,即儒家思想。
夕:太阳落山的时候,泛指傍晚。
可:许可、同意。
【译文】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这个道,到了晚上就死了也是可以的。”
【评析】(略)
4-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士:读书人,古时也指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志:动词,有志、立志。
道:儒家思想。
耻:以……为耻辱。
恶(è):不好的。
足:足以、值得。
与:介词,和。
议:讨论事情、共事;引申为交往。
未足与议也:在“与”和“议”之间省略了一个“之”。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交往的。”
【评析】(略)
4-10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天下:这里指天下的事。
适:合适、可以。
莫:不能。
无莫也:双重否定,意思是可以做。
比:依附、挨着、靠拢、靠近、参照。
义:古时指有锯齿状刀刃的兵器;《说文》中,己之威仪也。后把义的本义作为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本身具有勇武的能力或表现);再后来引申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
之与比:是“与之比”的倒装句。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义’给他做参照物。”
【评析】(略)
4-1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
怀:心里存有;关心的。
德:德行、道德。
土:乡土;引申为实实在在的个人私产。
刑:尺度、法规、法制。
小人:小孩子、未被教化过的人。
惠:实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里存有的是德,未被教化过的人心里存有的是个人私产;君子关心的是法制,未被教化过的人心里关心的是个人的实惠。”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略)
4-12 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放:放纵、使自由。
利:私利、财利、利益。
行:做、做事情。
怨:怨恨、矛盾。
【译文】
孔子说:“做事情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或矛盾。”
【评析】(略)
4-13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能:能够、善于。
以:使用。
礼:礼法。
让:不争;推举贤人。
为:治理。
何有:是指有什么困难呢?
如:依照。
如礼何:把礼怎么办?引申为这个礼法还有什么用?
【译文】
孔子说:“善于使用礼法推举贤人治理国家,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不用礼法推举贤人治理国家,这个礼法还有什么用呢?”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 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略)
4-14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患:担忧、害怕。
无:没有。
位:位置;这里指官位。
所: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变成名词性的词语。
以:按照。
立:指的是方向,同“三十而立”中的“立”字。
所以立:所选择的方向。
莫:不能。
己:这里指自己。
莫己知:即“莫知己”,没人了解、知道自己。
求:追求。
为:是;表目的,为了。
可:值得。
知:智慧、智者。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合适的官位,担心的是你所选择的发展方向。不怕没有人能了解自己(使自己拥有智慧),关键你所追求的都是值得的,这才是智慧。”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略)
4-15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夫子:在这里指孔子。
之:的。
忠:忠诚、诚挚。
恕:对别人宽容。
而:转折连词。
已:停止。
矣:加强确定语气。
而已:罢了。
而已矣:是文言文中语气词的连用,可译为“罢啦”“罢了”“而已啊”。
【译文】
孔子之道,就是“忠”和“恕”而已啊。
【评析】(略)
4-1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喻:明白、懂得;告诉。
于: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关于。
义:合乎正义和道义的事情。
利:私利、财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都是合乎‘义’的事情,小孩子或未被教化过的人他们明白的都是关于自己的利益。”
【评析】(略)
4-1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见:看见、表现出。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思:思考、想到。
齐:用作动词,向……看齐、与……等同。
焉:表示肯定的语气。
内:在内心里。
自:代词,自我、自己、本身。
省(xǐnɡ):反省、内省,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
【译文】
孔子说:“看见有贤德的人就该想到向他看齐,见到没有贤德的人就该反省自己是否有他那样不好的行为。”
【评析】(略)
4-18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几(jī):婉转;轻微、隐微。
谏:规劝、劝阻。
从:认可,被人认可。
劳:本义为努力劳动、使受辛苦;这里引申为多次的意思。
怨:本义为怨恨、仇恨、责怪;使……产生怨恨,被……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之处要委婉地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要继续但要恭敬他们不能冒犯他们,多次劝诫但不要让他们产生怨恨。”
【评析】(略)
4-1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在:指活着。
远:指距离大、相隔的远。
游:离开;去外地做官也属于游。
必:一定。
有:存在。
方:方向、方位、位置。
有方:指有准确的位置。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远离家乡,若一定要远离家乡必须有准确的位置告知。”
【评析】(略)
4-20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章重出,见《学而篇》(1-16)。
4-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年:指年纪。
知:知道、了解。
则:连词,表承接关系。
以:因为。
喜:高兴、开心。
惧:担忧、担心;这里指担忧父母年事已高,会衰老死亡。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为之担忧。”
【评析】(略)
4-22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古者:过去的人,往往指古代有地位的人。
耻:以……为耻。
躬:亲自、亲身。
逮(dài):本义为赶上、及、到。
躬之不逮:自己赶不上;引申为做不到。
【译文】
孔子说:“过去的人言语不轻易说出口(不轻易许诺),认为说出来了自己却做不到那是可耻的。”
【评析】(略)
4-23 以约失之者,鲜矣。
【注释】
以:因为。
约:约束、节制;这里指用一种立身处世原则约束自己。
失:过失、犯错误。
鲜(xiǎn):少。
【译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有约束还经常犯过失的人,是很少有的。”
【评析】(略)
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讷(nè):言语迟钝;这里指说话严谨。
于:在……方面。
言:言辞、说话。
欲:需要、想要、将要。
行:行动。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严谨有分寸,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略)
4-25 德不孤,必有邻。
【注释】
德:德行;这里指有好德行的人。
孤:动词,孤立于;这里指被孤立。
必:一定。
有:存在、出现。
邻:邻居;这里指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
孔子说:“有好德行的人是不会被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
【评析】(略)
4-26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事:侍奉。
君:君主。
数:本义是查点,统计;引申为列举过错,惩罚,数落。
斯:这。
辱:使受耻辱,也指招致耻辱。
矣: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疏:使疏远、被疏远、不亲近。
【译文】
子游说:“对君主列举过错并加以数落(过于频繁地劝谏),这就会招致侮辱;对朋友列举过错并加以数落(过多
地提意见或责备),这就会被疏远。”
【评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