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论语季氏篇

 

16-1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注释】

国:诸侯。

家:大夫。

患:担心。

均:公平(在这里不是平均的意思)。

寡:少。

盖:因为。

倾:倾覆。

文德:“仁、义、礼、智、信”。

来:在这里做动词,使……来;即招徕(lài)、安抚。

 

【译文】

孔子说:“对于诸侯和大夫来说,不怕自己贫穷而怕财富分配不公平,不怕人口少而是怕境内的百姓不安定。由于财富分配公平了也就无所谓贫穷,大家相处和睦融洽就不会感觉到人少,百姓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能够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智、信’招徕他们(而不是使用武力)。安抚好之后,再让他们做到安定。”

 

【评析】(略)

 

16-2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注释】

自:从。

出:做主、做决定。

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为一代;也有人认为朝代改换为一代。

希:少有。

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执:把持。

国命:指国家政权。

:政权;这里指国家最高的权利。

庶人:百姓。

议:议论、非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是由天子作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就由诸侯做决定。由诸侯做决定,大概经过十世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做决定,经过五世很少有不垮台的;如果陪臣掌握了国家政权,传三世不失就很少有了。天下政治清明,国家最高的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政治清明,百姓就不会非议朝政了。”

 

【评析】(略)

 

16-3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释】

禄:俸禄;这里代指国家的统治权。

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政:国政、政权。

逮(dài):本义为赶上、及、到。

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三桓:鲁国仲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微:衰微。

矣:用在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译文】

孔子说:“鲁君失去国家统治权已经有五世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世了,所以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略)

 

16-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注释】

益:有帮助的,好的。

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三:三种。

损:有害的。

直:正直。

谅:诚信。

多闻:见识广博。

便(pián)形容词,简单的、非正式的、灵巧的。

辟():本义打开、开启;《说文》中,开也。

便辟:简单的开创、简单的强势,即会摆架子装样子;引申为狐假虎威。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阿谀奉承。

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讲诚信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狐假虎威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评析】(略)

 

16-5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注释】

益:有帮助的、好的。

损:有害的。

节:节制。

节礼乐(yuè)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的行为。

道:称赞。

善:好处、优点。

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放荡。

游:结交,虚浮不实。

佚游:就是放荡不羁。

宴乐:沉溺于宴饮取乐,也可以指“大吃大喝”。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用‘礼’‘乐’节制自己,喜好称赞别人的‘善’,喜好有许多贤德之友,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奢淫乐,喜欢放荡不羁,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了。”

 

【评析】(略)

 

16-6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注释】

侍:侍奉、陪伴。

愆(qiān):过失。

瞽(ɡǔ):盲人;引申为没有识别能力。

 

【译文】

孔子说:“陪伴或侍奉君子有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没有识别能力。”

 

【评析】(略)

 

16-7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注释】

 戒:防备、警惕。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不要沉溺美色;等到身体成熟了,精力旺盛,要警惕不要与人争强好胜;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警惕不要贪得无厌。”

 

【评析】(略)

 

16-8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畏:敬畏。    

狎(xiá):轻慢、不尊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未被教化过的人不知道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轻慢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话。”

 

【评析】(略)

 

16-9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释】

知:使……知、有智慧。   

困:困惑。  

下:品次低等,在这里的意思是悲惨。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有智慧的人,是最好的;经过教化才使他有智慧的,是次一等好;遇到困惑有了求知欲再去引导的,是又次一等好;遇到困惑还没有人教导的,这种百姓就是悲惨的。”

 

【评析】(略)

 

16-10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

思:动词,思考;名词,需要思考的事情。

聪:清楚。

色:脸色。

温:温和。

问:请教。

忿:愤怒。

难(nàn):灾难;这里指后患。

见:看见、发现。

得:财利、利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情: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得够清楚;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得明白;给别人脸色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做到了温和;给人的整体容貌,要思考是否做到谦恭;说话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够忠诚;办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做到尊敬严肃;遇到有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请教;愤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发现财利时,要思考是否符合义的准则。

【评析】(略)

 

16-11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善:好的、善良;这里指善良的行为或事。

如不及:好像赶不上似的。       

探:试图发现、摸取、伸出。

汤:滚开的水。

求:本义是皮衣;这里引申为保全。做动词时,探求、寻求、训责。

其:指代隐居的人。

志:志向。

行:行驶、遵循。

以:表示目的。

道:主张。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评析】(略)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注释】

驷:四匹马的总称,古代一辆车套四匹马。

千驷:指四千匹马。

日:特指某一天。

首阳:最初的阳光。

首阳之下:朝阳之中(用这个意思表述更有深意);当然,理解成指代“首阳山”也无可厚非。

死于首阳之下:指死在早上日出的时候;也可说成死在首阳山上(山里面)了。

谓:叫做、称为、评论。

与():本义为赐予、施予、给予;奖赏、合乎。在这里是实词,不能作为结尾的语气助词。

其斯之谓与:这是百姓给予的(这里与1-22的语境不同,解释不同)。

 

(注:历史记载,伯夷、叔齐实际上是死在了首阳山中,不是死在首阳山的山底下。有些学者对通行版本的解释基本上属于望文生义,他们既不会考虑语法,也不会辨析词性,这也是目前各种流行的通行版本的主要行文方式。)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那天,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朝阳之中,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这是百姓给予的!

 

【评析】(略)

 

16-13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注释】

学:教、引导、传授。

诗:指《诗经》。

 

【译文】

孔子说:“不传授《诗》,就不懂得怎么使他们说话(不教诗经,你就不知道从哪里进行合适和恰当的引用和比喻);不传授《礼》,就不懂得怎么样使他们找到立身的方向。”

 

【评析】(略)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

邦君:国君。

邦人:国内的人,国人。

:第一个之是“的”,后面的指代“邦君之妻”。

诸:之于的合音。

异邦:外国。

寡:古代王侯的自称。

异邦人:外国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外自称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

人。

 

【评析】(略)

 

 

 

 

 

 

 

 

首页    论语的管理智慧    第十六章  论语季氏篇
创建时间:2025-02-12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