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论语乡党篇
10-1 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注释】
恂恂:温和恭顺。
便便:语言流畅。
尔:文言助词,罢了,而矣。
【译文】
孔子在本乡里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特别有口才的样子;但是他在宗庙里、在朝廷上,言语流畅,只是说得比较严谨而已。
【评析】(略)
10-2 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注释】
侃侃:说话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如:用在句末,相当于然,……的样子。
訚訚(yín):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形容的是和蔼可亲的态度。
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严肃恭敬。
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不卑不亢、和蔼可亲;严肃恭敬、威仪适度。
【评析】(略)
10-3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注释】
色勃:脸色庄重;这里指不苟言笑。
足躩(jué):脚步快速,大步流星。
【译文】
不苟言笑、大步流星。
【评析】(略)
10-4 鞠躬如也、怡怡如也。
【注释】
鞠躬:谨慎而恭敬。
怡怡:和乐的样子、怡然自得。
【译文】
谨慎恭敬、怡然自得。
【评析】(略)
10-5 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注释】
勃:指脸色改变。
战色:战战兢兢;这里表示谨慎。
足:脚。
蹜蹜(sù):脚步细碎,紧密,小步快走。
循:沿着。
如有循: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译文】
脸色庄重严肃,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
【评析】(略)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注释】
绀(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
緅(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
不以绀緅饰: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颜色的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边作饰物。
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
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人认为,便服不宜用红紫色。
原文是:“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shàì)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袗(zhěn):单衣。
絺(chī):细葛布。
绤(xì):粗麻布。
表:套在外面的衣服。
淄(zī)衣:黑色的衣服。
羔裘:黑色羊皮做的皮袍。
素衣:白色的衣服。
麑(ní):指白色小鹿。“麑裘”指用小鹿皮做的皮袍。
袂(mèi):袖子。
帷裳:上朝、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成褶叠。
杀(shàì):减少,裁去。
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
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吉月:每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
【评析】(略)
10-7 齐:必有明衣,布;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释】
齐:整齐;引申为斋戒。
必:一定、必须。
明衣:斋戒期间沐浴后换上的干净衣服。
布:这里指用布做的衣服。
变:变化、改变。
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不饮酒、不吃荤、不吃葱姜蒜等。
居:指住的地方,居所。
迁坐:斋戒时住处从内室移至外室,不与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有明衣,用布做的;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所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评析】(略)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注释】
食:名词,指粮食。
厌:不喜欢、憎恶、挑剔。
精:提炼出的精华,精细。
脍(kuài):鱼和肉。
细:颗粒小,精细。
肉:这里指肉类的食物。
胜:超过。
唯:只有。
量:限度、数量。
无量:不限量、没有限制。
及:达到。
乱:指酒醉的状态。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要超过主食的量。只有酒没有限
但不能喝醉。
【评析】(略)
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肉: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赏赐的祭肉。
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因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两、三天,再超过三天,就不新鲜不能再吃了。
祭肉:特指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说:“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所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要超过三天。一般超过三天,就不能再吃了。”
【评析】(略)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注释】
语(yù):告诉;这里指说教、教育,多指长辈训斥晚辈。
言:交流、讨论。
【译文】
孔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训斥别人,睡觉的时候不讨论事情。”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另外一种解读为: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评析】(略)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注释】
疏:粗糙。
疏食:粗粮。
菜:青菜。
羹:汤。
瓜:瓜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用粗粮菜羹瓜果来祭祀,也一定要像做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指和用肉类做祭祀时所使用的礼仪和方法相同)。”
通行版本的原文:“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通行笨笨的解释为“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评析】(略)
10-12 席不正,不坐。
【注释】
席:古代宴席不用椅子和高脚桌子,都是坐在铺于地面(或睡觉地方)的席子上。
席不正:这里指主人位置没有人,所以叫做席不正。
【译文】
孔子说:“主位上的人还没有入座,不坐。”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评析】(略)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注释】
乡人:对乡里人的统称。
饮酒:酒宴。
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引申为长者。
斯:指代自己。
出矣:离开了;这里指离席。“矣”是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译文】
孔子说:“凡是有长者参与的酒席,一定要等长者先离席,然后自己才可以离席。”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和乡亲们一起饮酒,饮完酒后,要等老人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
【评析】(略)
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注释】
傩(nuó):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
阼(zuò)阶: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祭祀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评析】(略)
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注释】
问:探问、问候、打听。
他邦:陌生的地方。
拜:拜谢。
送:让……先走。
【译文】
孔子说:“在陌生的地方向别人打探消息或者问路,离开时要再次拜谢且让对方先走。”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略)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丘未达,不敢尝。
【注释】
康子:人名,指季康子。
馈:赠送。
药:草药。古时显贵送的药,多数都是名贵的药材或补品。
拜:行礼。
受:接受。
之:代“药”。
丘:指孔子。
达:到达、通到。
丘未达:表示自己的病症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状态。
敢:谦辞,表示自己的行为冒昧。
尝:吃。
不敢尝:不能冒昧的吃,即舍不得吃。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名贵药品。孔子拜谢并接受了说:“我的病还没有达到那种状态,您送给我这么好的补品,我都舍不得吃。”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个药性还不够了解,不敢尝啊。”
【评析】(略)
10-17 厩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
厩(jiù):马棚,也泛指牲口房。
焚:烧毁了。
子:指孔子。
朝:朝廷。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略)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赐:赏赐。
食:食物;这里指熟食。
正:使……正,表示对君主的尊重。
尝:一点一点、慢慢地、试。
腥:牛肉;后泛指生肉。
熟:煮熟。
荐:供奉。
生:指活物。
畜(xù):饲养。
侍:陪伴、侍候。
于:在,表示相对的位置。
君祭:指君主在吃饭前讲的开场白。
先饭:有菜有饭的宴会上,有重要人物在的时候,一定先吃口饭再夹菜;这种礼节至今还有。
君祭先饭:这是两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在当代的“君”也代表重要的客人。
【译文】
国君赏赐给的熟食,一定要先等长者入席后,才一点一点慢慢地吃。国君赏赐给的生肉,一定要煮熟后给祖先上完供了再吃。国君赏赐给的活物,一定要先饲养起来。侍奉国君一道吃饭,要等国君讲完话后再吃,有饭的情况下一定是先吃口饭再夹菜。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的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了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或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评析】(略)
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注释】
东首:头朝东。
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重病,国君鲁哀公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略)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注释】
命:传令。
俟:等待、耽搁。
【译文】
孔子说:“国君传令要召见,不能耽搁时间,要驾着马车快速地赶过去。”
通行版本首先断句不同:“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意思是:“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评析】(略)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此章重出,见《八佾篇》(3-15)。
10-22 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
【注释】
朋:同类。
友:亲近;有友好关系的人。
无:没有。
所: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
归:归属。
无所归:引申为没有人敛埋。
于:动词,由、让的意思。
我:代孔子。
殡:停放灵柩和埋葬的过程都可以叫殡;这里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朋或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评析】(略)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注释】
馈:赠予。
虽:即使。
拜:祭祖先。
【译文】
孔子说:“朋或友赠送的东西,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可以用来做祭祀的肉类,都不需要先拿去祭拜祖先。”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不行礼)。”
【评析】(略)
10-24 寝不尸,居不客。【注释】
寝:卧室、睡觉的地方。
不:否定。
尸:立神像或神主,先人的牌位。
居:住所。
客:商贩,行商。
【译文】
睡觉的地方不要立神像和神主,自己居住的地方不要用来经商。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的家居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评析】(略)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齐衰(zīcuī):丧服名。
狎(xiá):跟“广”相对;这里指范围窄。
变: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异常的自然现象。
冕:《说文》中,大夫以上冠也;这里指代官员。
亵:衣服脏。
貌:礼貌。
式:样子、仪式;动词,效法。
之:代负版者。
负:抱持、享有、背着、依靠。
版:朝笏(hù),即手板;古代官吏上朝用的笏。
负版者:抱持笏的人;这里指穿着官服的高级官员。
式负版者:效法手抱着笏的人;这里指表现出的行为一定要尊敬。
色:贪恋女色、贪恋美色;这里指淫乱。
作:作乱。
【译文】
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只有几个人,也一定是有变故。看见官员和盲人,即便他们的衣服很脏也一定要有礼貌。遇见穿丧服的人要用一个仪式对待他,表现出的行为一定要尊敬。如果遇有丰盛的筵席,一定有重大事件发生。出现淫乱和作乱,以及有迅雷大风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大事件发生。
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评析】(略)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正:符合标准方向。
立:站立。
绥(suí):上车时用手扶的索带。
内顾:四处看。
疾:快速、猛烈。
疾言:高声说话。
不亲指:就是不用自己的手指画。
【译文】
孔子说:“上车,一定要符合标准方向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中,不四处看,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略)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注释】
色:情景、景象;这里是指环境变化。
斯:代词,指山梁雌雉。
举:飞起。
翔:盘旋地飞。
集:聚在一起。
梁:山谷之间延绵的高地。
雌:柔弱;引申为可爱或小。“雌雉”指可爱的雉鸡或小鸟。
共:和……一起;这里指配合它们。
嗅:嘴巴发出声响。
作(zuō):做坏事;这里指子路赶它们飞走。
【译文】
环境一变化(指孔子和弟子们一到这里,车轮发出的声响)这些雉鸡就飞起来了,它们盘旋了一阵又集中到一起落
下。孔子说:“这些山梁上可爱的雉鸡(小鸟)啊,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和这些雉鸡一起(指追赶着雉鸡
或小鸟),嘴巴发出“嗅嗅”的声音把它们又赶走了,连续三次。
【评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