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10章)

 

前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做名词,大的指整个宇宙的规律,也指万物的本源;小的就指自然现象。做动词有说、描述等意;也有跟随、追随的意思。

可:能够、肯定、确实、值得、可以。

名:在文言文中,指用文字描述。现代人做名词有名称的意思,做动词有命名、说明、形容等意。

无:形容词,看不到的、内在的;副词,不、没有。这里做名词词组指宇宙的内在规律。

有:有形的、外在的。

母:母体、本源。

常:副词或形容词,恒常、固定、恒久、长久不变。

常:名词,指“常人”,与“修炼人”相对。在这里是做名词。

常无:指不可见,也指永恒的运动。

常有:指有固定的外形。

人的感知、欲望。

观:感受到、体会到、探究。

徼(jiào)边界、端倪。

玄:玄妙、深远、黑。

门:出处,出入口。

 

【译文】

“道”是可追随的(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但不是常人所认知的“道”。“道”的名称也可以用文字进行描述,但不是常人所说的那个

“名”。“道”的无,指的是在天地初成时就已经存在但却看不见的存在形式,“道”的有,则是天地间能产生有形体的万事万物的本源。因此不可见的宇宙永恒的运动,人的感知是可以体会到她的奇妙之处,有固定外型的万事万物,人的感知是可以观察到她的整个轮廓。道的“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和深奥,而且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是宇宙和天地间万事万物之奥妙的来源。

 

【评析】(略)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美:第一个“美”是动词,使……美。第二个“美”是名词。

之:指代后面的万物。

为:动词,变得、成为、做到。

斯:这个。

已:停止。

相:辅助、相互。                        

生:《说文》中,进也;生育、产生。  

成:《说文》中,就也;形成、变为。    

形:对照、显现。   

倾:本义偏侧,倾向。                    

音:指旋律、节奏。       

声:指散发出去的波、声调。              

和:和谐、协调、押韵。  

随:《说文》中,从也;跟着。

圣人:统治者。

处:位于,置身于其中,符合……。      

处无:指符合宇宙的规律。

为:动词,做、做事、作为。              

言:学说,言论;引申为下定论。

教:教导、教育。                        

而:连词。

辞:告别、离去。                        

弗辞:引申为生生不息。

生:使……生。                          

有:占有、控制;引申为强加自己的意志。

恃(shì):依赖、凭仗;引申为固执己见。

夫:表示强调。

居:居功、占有。

 

【译文】

天下都知道要使万物体现出美好的一面,做到了美好这个恶就停止了。都知道要使万物表现出善的形式,做到了善这个不善就没了。因为有和无之间相互产生,难易相互形成,长短相互对照,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押韵,前后相互跟随。所以统治者用符合宇宙规律的做事方法来对待世事,用不下定论的方式施行教化(采用启发、引导、悟的形式),万物运作而生生不息,使万物生长也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即使做了也不固执己见,功成业就而不占有。正因为不占有,所以就不存在失去。

 

【评析】(略)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尚:推崇。

贤:本义为“多财”,后被引申为“有能力的人”;这里使用的是本义。

争:因利害关系而冲突,辩论、抢先、争夺。

贵:使……贵重。

见(xiàn):炫耀,使……见。

欲:贪婪、贪欲。

虚:不自满,使……谦虚。

实、弱、强:在这里皆为使动用法。

腹:肚子。   

志:《说文》中,意也;这里指过分追求意志,争名夺利。   

骨:筋骨、体格。

使夫智者:可以断句为“使夫,智者也”,也可作为“智者使夫”的倒装,意思是能役使他们的,就是“智者”,或让有慧智的人去役使他们。不管怎么断句和理解,真正的意思就是指要教化百姓就对了。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对于没有任何知识和无所追求的人,让“智者”教化他们。

敢:有胆量。

敢为:有胆量的做事情,即逞强、任意妄为。

 

【译文】

不推崇多拥有财富,使百姓不为钱财而争夺;不使难以得到的物品显得贵重,百姓就不会有盗窃行为;不炫耀可以引起贪婪的事物,百姓的心就不产生邪念。因此统治者的治国方法是:使百姓做到谦虚,能够满足温饱,削弱名利之心,强健体魄,经常使百姓有事做;对于没有任何知识和无所追求的人,让“智者”教化他们。不任意妄为,按照符合事物的内在运作规律做事,那么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评析】(略)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冲:深远、空虚。  

而:用于句末,相当于“耳”、罢了,也可不用直译出来。 

用:运用。

之:第一个指代“道”。

或:副词,又、有时。  

盈:盈满、溢出。

不盈:引申为无穷无尽。

渊:深邃、渊博。   

兮:语气词,啊。

宗:本源。

湛:清澈,隐蔽而无形;这里也指“道”呈现出的清澈状态。

似:好像。

或:也许、有时,表不定的词。

吾:指我、我们。

之:第一个是“的”。

之: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  

先:形容词,时间或次序在前。

象:来自于《易》中的“两仪生四象”。

象帝:指造物主,在创世主之后。

 

(注:有的版本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句,应该第五十六章中出现,故在本章中不体现。)

 

【译文】

道:是非常深远的,运用她又是无穷无尽的。道的渊博,好像是万物的本源;她的清澈,却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她是谁孕育生成的,是先于“造物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评析】(略)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仁:仁德。

不仁:是指没有仁德。   

以:拿、把。

万物:指自然界中的事物。

为:动词,作为、当作。

刍:喂牲畜的草。

刍(chú)狗:用草编的狗,指一种祭品。

圣人:统治者。  

犹:如同。

(tuó yuè)古代鼓风吹火的工具。   

虚:空、不自满。

屈(jué):竭、尽。  

动: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

数(shǔ):动词,列举、呈现。

穷:缺陷、错误、漏洞。   

守中:守中道、恰当。

 

【译文】

天地不仁的时候,把万物作为祭品来对待;统治者不仁的时候,把百姓作为祭品来对待。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它虚空但不穷竭,越鼓动风就越多。话说多了就会出现错误或漏洞,不如守中道。

 

【评析】(略)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谷:山谷;做形容词,指大的意思,有时也指“五谷”。  

神:万物的创造者,也指本命。

谷神:“也是道”的另一种称谓,即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在有些古书中可查到正解。

死:灭亡。

是:这。

谓:叫作、称为。

玄:不可思议的意思,微妙、玄妙。

(pìn)雌性,孕育生命的母体。  

门:出入口。

根:根本、本源。 

绵绵:连续不断。  

若:如、像。  

用:运用。

之:最后的“之”字代“谷神”。

勤:形容词,尽。

 

【译文】

“道”是永恒不灭的,所以被称为是玄妙的孕育生命的母体。这个玄妙的孕育生命母体的出入口,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绵延不绝地存在着,运用她也是无穷无尽的。

 

【评析】(略)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释】

天:自然界的星空,上天。

地:指地球,与“天”相对。

长久:指长久的存在。

:因为。

其:第一个指代“天地”。

不自生:不独立存在。

是:这。

圣人:统治者。

后:动词,放置于身后,使……后。

其:第二个“其”指代“圣人”。   

身:自身、自己,也可引申为生死。

身先:把统治者放在前面,意思是百姓就爱戴和拥护统治者。

外:动词,使……外、把……外。 

私:第一个指的是私心或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第二个指统治者的私产,引申为拥有的一切。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她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才能长久存在。因此统治者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于身后反而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己。这样的结果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吗?所以就能够成就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评析】(略)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故几于道。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上:在这里是形容词,是指最高的、最好的。

善:名词,好、善良;形容词,有修养的;动词,善于,使……善。在这一句中是做名词。

若:如、好像。做动词的时候:是尊从,选择,顺从的意思。

水:这里指水的品性。

利:使……得利。

争:因利害关系而冲突,辩论、抢先、争夺。

处:置身于。

众人:百姓。

所恶(wù)讨厌、不关注的地方。

居:动词,处在、处于、位于。

地:地方,周围环境。

善地:使周围环境善。“居善地”居住在那里就会使其周围的环境呈现出来“善”

几():将近、接近。

心:内心、思想。   

渊:渊博、宏大,指程度深;引申为表现宽厚,为人厚道。

与:给予、赠与。  

仁:仁慈。   

信:诚信、信用。  

政:为政。

治:名词,指安定或太平的景象。

事:办事、侍奉;引申为与他人的交往。

能:能力、特长。

动:行动;引申为行为举止。

时:时机,合时宜。  

唯:以,因为。 

尤:过失。  

 

【译文】

“上善”就如同水的(好)品性一样。水的好品性:使万物得利而不与之“争”,置身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居”就会使其周围的环境呈现出来“善”,所以(这种品性)就最接近于“道”了。内心或思想“善”就会映现出宽厚,给予他人“善”就会显露出仁慈,言语“善”就会表现出诚信,为政“善”就会让天下安定和太平,与人交往“善”就会展现出自己有才能,行为举止“善”就能体现出合时宜。正是因为这种不与他人“争”,所以就不会有过失。

 

【评析】(略)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持:拥有、拿着。

而:连词。

盈:使……满;引申为使……达到最满状态。

之:指代某一事物,它。

其:指代前面的“之”。

已:停止。  

揣(zhuī)锤打。   

锐:使……利。  

保:保存。 

金玉:泛指珍宝。  

满堂:充满厅堂。  

富贵:在这里指拥有了财富和地位。

自:本身。  

遗(wèi):赠与、送给。

自遗:送给自己;引申为招来的意思。   

咎:灾祸。 

功:功劳。

遂:已成定局,完成。“功遂”指功成名就。 

 

【译文】

拥有并使它达到最满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打磨并使它非常锋利,是不可能做到长久保存的(或做到长久保持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永远守得住;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达到了骄傲的程度,本身就会招来灾祸。功成名就的时候就应该退下了,这也是符合宇宙的发展规律。

 

【评析】(略)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载(zài):装载、开始。

营:原意与居位有关;引申为生命体。

魄:魂魄。   

无:副词,没有。

抟(tuán)集聚。

气:精气,生命运作的气息。   

柔:细嫩、软弱、温和;这里指婴儿般的细嫩状态。

涤:洗。   

鉴(jiàn)镜子;这里指内心世界。

玄鉴:指人的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疵:缺点、瑕疵。  

无:副词,没有。“无为”就是指没有作为。

白:动词,使……白,知晓。    

天门:指产生万事万物的器官。

开阖:打开和关闭。

雌:母体;引申为生长繁衍,使生命延续。

畜:养育、繁衍。

长:使……长。

宰:主宰。

玄德:就是玄妙深远、不可思议的德;即指至高无上的德。

 

【译文】 

开始的时候,生命体与魂魄是融为一体的,能够做到永远不分离吗?集聚生命运作的气息使达到细嫩的状态,能够做到永远都如同婴儿一般吗?洗涤清除内心世界的尘埃使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能够永远都没有瑕疵吗?热爱百姓治理国家,能够没有作为吗?要想明白知晓并通达四方,能够没有智慧吗?产生万物的器官打开关闭,能够做到使生命延续吗?要做到让万事万物生育并能使之繁衍,就要做到使万物生育也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也不自恃己功,养育万物也不成为其主宰,这就叫作“玄德”。

 

【评析】(略)

 

 

 

 

 

 

首页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1-10章)
创建时间:2025-02-21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