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1-20章)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辐():车轮的辐条。  

毂():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

当:担任、充当、成就。  

其:指代“车”。

无:没有;这里指中空的部分。

用:作用、功用、功效、功能、用途。

埏(shān):用水和土和成泥。

埴(zhí):粘土。

户牖(yǒu):门窗。

以:用、用来。

为:建造、发挥、体现出。

利:是指价值、益处、便利。

之:最后一句的“之”指代中空的部分。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成就了车毂的中空,才有了车的功能。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成就了器具的中空,才有了容器的功能。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成就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才有了房屋的功能。因此有了中空才能体现出事物(新)的价值,没有这个中空就只能体现出事物本身(原有)的功能。

 

【评析】(略)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五:数字。

五色:青、黄、赤、白、黑。

令:命令、使得。

目盲:五种颜色搭配成不和谐的色彩组合而导致的眼花缭乱。

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即简谱中的“1、2、3、5、6”

耳聋:五种音律不和谐,就变成嘈杂的音调导致的听觉不灵敏。  

五味:酸、甜、苦、辣、咸。

爽:过度的舒服从而导致麻木,口病的专有名词。

口爽:五种味道参杂在一起,就会失去本身应该有的味道,致使味觉失灵、麻木,生了病。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狂放。

畋(tián)猎:打猎。

发:动词,产生、出现。“发狂”出现放荡的情形而不可制止。

行:做动词有连续贯穿的意思;引申为遭受到。

妨:伤害。   

腹:肚子。

目:眼睛。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为目”指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彼:指代“那个”。

 

【译文】

不和谐的色彩搭配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律使人听觉失灵,各种各样的味道参杂在一起使人味觉麻木,纵情狩猎使人心情产生放荡发狂的情形,拥有过多奇珍异宝会使自己遭受到伤害。因此统治者但求温饱安宁而不纵情声色之娱,所以应当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朴素的生活。

 

【评析】(略)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宠:指宠爱;《说文》中,尊居也。

辱:埋没、压下去;这里与宠相对,即失宠;也引申为被打压。

若:动词,顺从;副词,像、似乎、仿佛;这里指使人感受到、得到。

贵:珍贵、重视。

贵大患若身:就是指重视大患就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何:什么。

宠为下:这里的“为”是对的意思;“下”是指居于低位的人。

之:“宠”。

是:这。

谓:叫作、称为、是。

及:《说文》中,逮也。

若:最后两个若的意思是“如果”;也可做人称代词,你。

寄:寄托、依赖、依附;在这里是“借助于”的意思。   

托:托付。 

 

【译文】

得宠或被打压都会使人感受到惊恐,重视的程度就好像是大的灾难降到了自己的身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是指对处于低位的人而言的,得宠会使他惊恐不安,失宠也会使他惊恐不安,这就叫作“宠辱若惊”。为什么说重视的程度就好像是大的灾难降到了自己的身上呢?我们之所以会担心有灾祸降到自身,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这个身体,等到我们没有了这个身体,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治理天下如同重视自己身体的人,你就可以依赖或借助于他治理天下;治理天下如同爱惜自己身体一样的人,你就可以把天下完全托付给他。

 

【评析】(略)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之:分别指代后面的“夷”“希”“微”,都是“道”存在的特征。

夷:看不见的存在,无色。   

希:听不到的声音,无声。   

微:捕捉不到的存在,无形。

诘(jié):诘问、追究。

故:从前的、旧的;在这里引申为原本。

一:宇宙、道。

其:“一”。

(jiǎo):洁白、明亮。   

昧(mèi):昏暗、不明。

绳绳(mǐn)不清楚,纷纭不绝。

御:《说文》中,恃也,进也;有应对、应用、驾驭等意。

有:已存在的各种现象。

纪:开端、法则、规律、记载。

 

【译文】

看不见的存在称为“夷”,听不到的声音称为“希”,捕捉不到的存在称为“微”。这三者,无从追究,原本就是浑然为一体的。她的上面不明亮,她的下面又不昏暗,纷纭不绝却给不出准确的命名,又回归到了没有物像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物的象,所以就称作是“惚恍”。面对她看不到她的头部,跟着她见不到她的尾部。依据早已存在的规律,来应对当今的各种现象,就能了解到宇宙的初始,这就是“道纪”。

 

【评析】(略)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

古之善为:后面省略了“之”,“之”代后面的“道者”(见第六十五章)。者:语气助词。

微:细小、精妙;

妙:神奇;

玄:深远;

通:清澈,没有阻塞。

识:辨别容貌。

豫:舒适、快乐。                     

犹:担心。  

俨:庄严。                           

涣:流散。   

凌:多指块状或锥状的冰。            

释:消融。

敦:淳朴厚道。                       

朴:未加工的原材料。  

旷:空旷、旷远、豁达。  

浑:浑厚、天然,水流动的声音。       

浊:液体浑浊,发音时的震动。   

澹(dàn):辽远广阔。                

liáo):疾风;引申为汹涌澎湃。

动:使……动,改变位置。            

徐:缓、慢慢地。

蔽:隐;引申为旧的去了。             

蔽而新成:旧的去了新的就会长成;引申为万物更新。

 

【译文】

古代的人擅长运用“道”。“道”的特征:精妙、神奇、深远、清澈,深奥到无法辨识全貌。正因为“道”无法辨识,所以只能勉强描述她的容貌:舒适的感觉就好像大冬天在河川的冰面上行走,担心的心情好像四面都有危险,庄严的神态就好像有贵客来到,流散的情景就好像冰凌的融化消散,淳朴的状态就好像原生态的一样,空旷的特性就好像深幽的山谷,浑厚的形态就好像不清的浊水,辽阔的样子就好像大海,汹涌澎湃永无止歇。谁能永远的浊下去呢?只要使它静止下来就会慢慢地清澈;谁能够做到永久的安静不变化?它动起来就会慢慢地生长繁衍。能够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不过分地追求,正因为不过分追求,所以才能够使万物更新。

 

【评析】(略)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致虚极:“致”是达到;“虚”是无物;“极”是极致。

守:保持。

笃(dǔ)深、很,指能够达到的一种状态。

并:一起。

作:生长、发展。   

复:周而复始的规律。

芸芸:形容众多。   

复命:重复生命,再生。

常: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自然、自然法则;做动词时,指按照自然法则做事。

知(zhì):懂得、掌握。“知常”指智慧的人按照自然法则做事。

明:圣明、开明。

凶:残暴、顽固、激进,与“明”相对。

容:包容。

公:公正。

没:尽、终、没有。

殆:《说文》中,危也;这里指彻底的灭亡、消亡。

 

【译文】

    达到无物的极致,保持静到极深的状态,你会感知到万物是同时在运动着的。我们观察万物周而复始运作的规律,那些万物纷繁众多,最后都会各自回归自己的根源所在。回到根源就叫“静”,这就叫再生。再生就是自然法则,智慧的人按照自然法则做事就是开明;不智慧的人按照自然法则做事,就会轻举妄为,就会表现出激进。“知常”就能做到包容,包容了就能做到公正,做到了公正就懂得王道,懂得王道就能赢得天下,治理天下要遵循道,道才是永久的,即使没有了身体也不会彻底消亡(即使看不见她也是存在的)。

 

【评析】(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太:极、最,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

上:高处、上面;引申为最好。

太上:至上、最好;这里指非常擅长治理国家的统治者。  

知:知道。

有:存在。

之:第一个指代“太上”。

之:第二个和第三个指代前面的“其次”者。

亲:动词,亲近。 

誉:称赞。   

畏:害怕。  

侮:侮辱。

信:名词,诚信。

足:够。

焉:加强语气,表示对前面话的肯定。

悠:悠闲自在。  

贵:珍惜、价值高。“贵言”在这里指少说话,即不怎么发号施令的意思。

自然:自己做到,自己明白;引申为本来就这样。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都不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且尊重和赞颂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都会畏惧他;再其次的统治者百姓轻蔑他,因为统治者的诚信不够,就有了百姓对他的不信任。(最好的统治者)悠悠自在不用怎么发号施令,国家就被治理得非常好,百姓们都说:“我们是自己做到的(或者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评析】(略)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大:第一个大是“正”的意思,第二个大有“太”和大(dài)王的意思;这里指争着称王的现象。

道:宇宙的规律、自然的法则。

废:不再适用、荒废。

有:动词,出现、发生;这里有提倡的意思。

仁:仁德;这里指仁德的推行。

义:古时指有锯齿状刀刃的兵器;这里指军事力量或穷兵黩武的意思,后引申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

仁义:也可简单的理解不翻译(当代人认为“仁义”是一个词)。

慧:聪明;这里指代避世的贤者。

智:本义为智力强,慧智之人。

慧智:当代人指更聪慧的慧智之人,即指善用“巧智”之人。

出:显露;这里指凸显。

有:呈现、存在、发生。   

伪:不合法的,窃取政权。“大()伪”也指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后来泛指亲属。

和:和睦。   

孝:指的是对上孝,即对父母等长辈而言。

慈:指的是对下慈。

昏:世道混乱。

乱:违背伦常,也指作乱。

忠:尽心诚意待人处事的美德。

臣:俘虏、奴隶;这里指与“忠”相对的人,即奸佞之人。

忠臣:  现代人理解为“忠”的臣。

 

【译文】

当大道不被遵循的时候:就会同时有推行仁德和穷兵黩武的现象出现(或者说就会出现追求“仁义”的现象),避世的贤者和慧智之人就会凸显(或者说“慧智”的现象就出现了),就会发生争着称王和窃取政权的行为(后者说颠覆活动随时可能发生)。当家庭出现不和睦的现象:就开始提倡孝与慈。当国家陷于昏乱的状态:就会同时出现“忠”和“臣”的现象(或者说就有了“忠臣”的出现)。

 

  【评析】(略)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绝:极、最、穷尽,超过;引申为“提倡”。(注: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老子通篇所主张的思想,在这里绝对不可以解释或翻译成摒弃、抛弃或相类似的意思,否则贻笑天下。

圣:高尚。

弃:抛弃、摒弃,与“绝”相对。

智:慧智、聪明、计谋、策略。  

民:百姓。

利:钱财、利益、好处。

仁:仁德;这里指用仁德治理天下。

义:古时指有锯齿状刀刃的兵器;这里指军事力量、穷兵黩武。

巧:恰到好处(同《论语》中“巧言令色”的“巧”)。

文:条文、法规。   

文不足:文字不足够;引申为没有明确的定义。

属(zhǔ):归属,连接。   

令有所属:引申为发布指令都要有一定的范围限定。

学:在《说文》中,就是觉悟也,读(jiào),有引导和传授的意思。

绝学:  指提倡“学”。

 

【译文】

提倡高尚的行为而摒弃聪明计谋,百姓可以获益百倍;提倡仁德治理而摒弃穷兵黩武,百姓才能又回到子孝亲慈;提倡凡事恰到好处或凡事做到巧言令色而摒弃巧诈私利,盗贼也就没有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发布指令都要有一定的范围限定。要保持纯真质朴,减少私心欲望,提倡“学”(jiào)就可能做到“无忧”。

 

【评析】(略)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使……肯定。                                 

阿(ē):使……迎合,偏袒。

善之与恶:使人变好与变坏。    

畏:敬服、畏惧、害怕。

荒:广漠、遥远,天壤之别。                       

央:中心、结束、尽头;引申为界限。

熙熙:纵情欢乐,和乐。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全备为太牢,也指丰盛的宴席。

独:唯独、独自、特别。                           

泊:清静淡泊。                               

兆:征兆。                                       

未兆:指没有征兆,无动于衷。 

儽儽(lěi)闲散;引申为天真、无知无畏。   

余:指为自己所执有的利益。   

遗:丢掉、舍弃;引申为付出。                     

我:指代我们。

愚:淳朴。

昭昭:精明。   

昏昏:昏昏沉沉好似糊涂。                         

察察:严厉苛刻、了悟事理。  

闷闷:蒙昧无知、约束少、宽松。

以:目的。  

顽:幼稚,头脑迟钝。                             

鄙:身份卑微,质朴;这里是自谦用语。

食母:取择大道,指遵从自然。

 

【译文】

    使别人肯定和使别人迎合,相差有多远?使别人变好和使人变坏,相差的不得而知。人们所敬服的,不得不害怕的事情之间,天壤之别,但它们之间也没有具体的界限!众人纵情欢乐,好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又如同在春天登台远望一片生机勃勃。而我们独处清静淡泊,无动于衷,就如同还没有长大的婴儿一般,天真、无知无畏的样子,不用想去哪里。众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唯独我们只有付出。我们有一颗淳朴的心!混混沌沌。常人精明,而唯独我们昏昏沉沉好似糊涂。常人严厉苛刻,而唯独我们对人宽松。众人都有自己的目的,而唯独我们显得幼稚质朴。我们特别与众不同的,就是遵从自然。

 

【评析】(略)

 

 

首页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11-20章)
创建时间:2025-02-23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