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1-30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孔德:“孔”做形容词时,指大;“德”指德行。
容:度量、形态。
惟:本义是心思集中到一点,聚焦;引申为“完全”。做副词时,只有、又、在于。
惟道是从:完全按宇宙规律来作为;引申为“是由道决定的”。
恍:仿佛、好像,一闪而过。
惚:不清晰。
象:影像。
物:实物。
窈(yǎo):深远,微不可见。
冥:昏暗,深不可测。
精:支持生命体产生的最微小的物质本源。
甚:副词,真的、的确。
真:本我,纯正的;与“幻”相对。
信:真实可信;引申为实体存在。
名:文字描述。“其名不去”就是指对她的文字描述一直都在,即指这些物质本源就一直存在着。
阅:观察。
甫:开始。
【译文】
大德行的表现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的具体表现,恍恍惚惚没有清晰的轮廓。惚惚恍恍,在当中会表现出一些影像;恍恍惚惚,在当中会表现出一些实体形状。微不可见深不可测,在当中会出现支持生命体产生的最微小的物质本源;这个最微小的物质本源是实实在在的(就是真正的本我),而且是有实体存在的。从现在往前看直到远古时代,这些物质本源就一直存在,通过这些本源物质就可以观察到万物的开始。我们如何能了解到万物开始的状况?就是从这个“道”开始。
【评析】(略)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曲:古代指微、细小。
全:保全、完美。
枉:受屈;弯曲。
直:这里指伸展。
洼:低洼。
盈:充满。
敝:破旧。
新:革新。
得:合适、正确、满足。
惑:困惑、沉迷。
抱一:与自然融为一体,亦指符合宇宙规律做事。
式:处世的方式。
见:显现、展现、推荐。
明:明智、发光;《说文》中,照也。
自是:自我肯定。
彰:表彰、表露、展露。
伐:夸耀。
功:功劳。
矜:本义是长矛的柄,庄重。“自矜”指骄傲、自负。
长:长久。
唯:因为。
诚:果真、的确。
归:使……返,回归本质。
【译文】
做到了细微之处才是最完美的。要知道弯曲的东西反而能够伸展,低洼之处反而容易充满,破旧了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是合适的,贪多就会沉迷。所以统治者用符合宇宙规律的方式治理天下。不用自己到处宣扬别人就已经看到,不用自我肯定就已经展露无疑,不用自我夸耀就已经拥有了功劳,不自负反而能长久。正是因为不与他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自己“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岂能是虚假的空话?果真做到了“全”就能回归本质(符合道)。
【评析】(略)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希:少、稀疏;引申为“平和”。
言:名词,语言、话。
自:自己、本身。
然:宜、合适。
故:这个“故”是因为的意思,
飘:形容词,迅疾。“飘风”指狂风。
终:本义是终结、结束。
朝(zhāo):早晨。“终朝”指整个早上。
日: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即白天。
终日:指整个白天。
久:使……久。
同:跟……相同,符合;重复。
道:宇宙规律,自然法则。
德:德行、道德。
得:使……得到,跟随。
失:名词,错误;动词,放纵。
信:诚信。
【译文】
平和的语言才是最合适的。因为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个白天。是谁能使它这样?是天地。天地都不能使狂风骤雨保持长久,更何况人呢?所以按自然法则作为就要符合宇宙规律,有德行的人做事要符合德的要求,放纵的人就会重复错误。符合道的人,道就愿意使他得到;符合德的人,德也愿意使他得到;重复犯错的人,过错也愿意跟随他。你的诚信不够,就会有人不信任你。
【评析】(略)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立:站立。
跨:迈步越过;这里指跳跃式前行。
行:行走。
不行:指不能行走,也指走不太远。
见:表现、显露、宣扬。
明:明智;显现,被看见(在否定句中)。
是: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彰:表彰、推崇。
伐:夸耀。
功:功劳。
矜:庄重。“自矜”指骄傲、自负。
长:长久。
其:指代“那些人”。
赘:多余的、无用的。
或:也许,有的人。
处:指做事。
【译文】
抬起脚后跟反而站立不稳,跨步前行反而走不远。到处宣扬自己的人反而不“明”,总是自我肯定反而不会被人推崇,自我夸耀反而显不出功劳,自负的人不能长久。那些行走在路上的人,就会明白多余的食物、无用的携带物,也许就会厌恶它,所以明白事理(按自然法则做事)的人不做没用的事。
【评析】(略)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物:事物、东西。
混:指宇宙形成之初的状态。
天地:多指银河系范围。
生:存在。
寂:没有声音。
寥:空旷、广大,没有形体。
独立: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运行。
改:改变。
殆:停止。
母:指万物的创造者。
大:形容词,形容“道”所达到的不可思议的程度。
逝:离开本源;引申为无边际。
远:遥远。
反:指回归本源。
王:统治者;这里指王权。
域:宇宙。
居:拥有。
法:是指以……为法。绝对不是那些专家和学者解读的是什么效法,或其它的解读。
自然:在这里就是指宇宙。
【译文】
有一事物是在宇宙初成的时候产生的,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她无声无形,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运行而不会被改变,并按照一定的周期运行永不停止,可以作为产生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强给她取一个字叫作“道”,再勉强给她一个名叫“大”。她大到无边无际,大到非常深远的程度,但最后还是会回归到本源。所以说“道”是大到无边无际、天是大到无边无际、地是大到无边无际、王权也是大到无边无际。宇宙中就有这四大,而统治者拥有其中的王权。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以宇宙为法。
【评析】(略)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注释】
重:稳重、谨慎、尊敬。
为:是,治理、修为。
轻:轻率、粗心、轻慢。
根:根本。
静:清静、淳厚。
躁:性急,狡猾。
君:动词,主宰、控制。
是以:这就是……原因。
行:名词,军队、军队编制;动词,行军。
辎重:军事上指跟随作战部队行动的装备与车辆,给作战部队提供后勤补给、保养等勤务支援;古时也指军用物资。
荣:华丽的。
观:外在的表现。
燕:燕子,迁徙的候鸟、益鸟;这里也指生活非常有规律。
处:生活。
超:胜过。
然:一般人的生活规律。
乘(shèng):量词。
奈何:没办法,怎么能。
身轻:“轻身”的倒装。
【译文】
“重”是(修为)“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这就是统治者终日里“行”离不开军需物资的原因。虽然有华丽的外在尊贵,却要过着候鸟一样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作为一方的统治者,怎么能让自己做事轻率呢?治理天下:“轻”就会失去根本,“躁”就会失去控制权。
【评析】(略)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行:动词,行走、行事。
辙迹:遗留的痕迹;引申为破绽。
言:动词,表达、言谈;文言文中,指号召、发号施令。
瑕谪(zhé):不好的责备。
筹策:详细的计算,古时用作计算的器具。
闭:关、合。
关楗:栓销、门上的开关。
绳约:解开绳结的扣。
常:副词,经常。
救:援救。“救人”就是人尽其才。“救物”就是物尽其用。
袭:继承。
明:显明、开明,遵守宇宙规律、自然法则。
师:学习,这里引申为学习的榜样。
资:资本、借鉴、财富,是将层次境界进行对比的衡量对象。
智:慧智。
迷:昏乱、迷路、分析不清。
要妙:精深玄妙。
【译文】
善于行事的不会留下破绽。善于发号施令的不会被人责备;善于计数的不使用工具;善于闭合的没有安装栓销,别人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打结的没有留下绳扣,别人是无法解开的。因此圣人经常善于人尽其才,(因此)就不会有被抛弃的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因此)就不会有被抛弃的物品,这就是“袭明”。因此使人变善的人,是不善之人应该学习的榜样;那些使人不善的人,就是使人变善的资本。不尊重榜样,也不珍惜那些资本,即使再有慧智也会很昏乱,这就叫做“要妙”。
【评析】(略)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
雄:刚劲。
守:遵守、守候、看管、靠近。
雌:柔弱、慈柔。“守其雌”坚守住柔弱;引申为表现出慈柔的一面。
谿(xī):小溪。
常德不离:“常”是永恒的;“德”是德行、德、品行;“离”是脱离。
白:无瑕疵;引申为优点、优势,守德。
守其黑:看管好黑;引申为告诫自己不犯错误。
式:样子、规格、示范、榜样。
忒:过失、差错。
无极:宇宙的最初状态,在这里指本性。
辱:耻辱。“守其辱”指看管好辱;引申为自己不受到屈辱。
谷:指心胸宽广。“为天下谷”指成为天下的谷;引申为包容天下。
第六句: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质朴,自然本初的初始状态。
则:就是。
为:因为;做、设置。
器:器皿;引申为固化。
官长:“官”指公职人员;“长”指领导者。
割:破坏。“不割”指不被破坏;引申为“完整”。
【译文】
知道何为刚强,却表现出慈柔的一面,甘愿做天下的一条小溪。做到天下的一条小溪,“常德”就不会失去,就会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知晓什么是守德,看管好不犯错误,就能成为天下的榜样。成为天下的榜样,“常德”就不会出差错,最终回归到宇宙的本性。知晓荣耀,看管好自己不受到屈辱(或让自己不失德),就会包容天下。做到了包容天下,“常德”才足够,然后再回归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状态。素朴失去了就是因为被固化的结果(或者素朴失去了就为他们设置了“器”),统治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制定了各种管理职位,所以大的社会制度就完整了。
【评析】(略)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为)无为,故无败;(执)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释】
将:就是指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
欲:想要、将要。那些专家和学者把将欲当成了一个词,解释为想要的意思,百分百是不对的。
取:《说文》中,捕取也。
为:做、治理。
得:完成。
不得:无法完成。
已:停止。“不得已”即没办法,做不到。
神:神奇。
器:器皿、东西。
为也:指代前面的“取”;有目的做。
执:持,拥有。
执也:引申为据为己有。
为者:指有目的做事情的情况;也指取天下之事。
执者:指据为己有的情况。“执无执”按照自然法则拥有。
物:世上的万物。
行:前行。
随:跟随。
歔(xū):呵气;引申为呵护。
吹:急吐气;引申为放任自流。
羸(léi):弱小。
载:传承。
隳(huī):毁坏。
去:本义离开,使……去,去除;引申为没有。
甚:过度。
奢:奢侈。
泰:骄纵、傲慢;舒适、安乐。
【译文】
作为将领,想要“取”得天下自己去统治,我看这种目的是不能达到的。天下,是件神奇的东西,是不可以“取”的,是不可以被据为己有的。“取”了一定会失败,据为己有就一定会失去。所以统治者按照宇宙规律行事,就不会失败;按照自然法则拥有,从而就不会失去。世间万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是在后面跟随,有的需要被呵护有的需要放任自流,有的很强大有的却很羸弱,有的需要传承有的需要毁坏掉。因此统治者是没有过度,没有奢侈,没有骄纵(或没有安乐)。
【评析】(略)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佐人主者:“佐”是辅佐;“人主”指君主、国君;“者”语气助词,无实意。
兵:军队、军事、武力、兵力。
强:逞强,过于强势,强横,使……强。
好:可以、应该,美。
还:收手、罢歇、止息。
荆棘生焉:形容田地荒芜的景象。
大军:大的军事行动。
后:过后。
凶年:灾害的年头。
善:好;这里引申为得胜。
果:成果、目的。“有果”指达到目的。
已:停止。
物:生命体。
壮:强壮、强盛。
不道:不符合道。
早已:很快完结。
【译文】
用“道”辅佐国君,不要用军事使自己国家强大,军事用的差不多就应该收手。军队所到的地方,田地荒芜。大战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只要得胜并达到了用兵的目的就该停止,不应该用军事来逞强。达到了目的不要自负,达到了目的不要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也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就不要强横。生命体过度强壮就会提前衰老,这叫做不符合道的发展规律,不符合道的发展规律的事物就会提前消亡。
【评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