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1-40章)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佳:最好;赞赏、喜爱。“佳兵”指赞赏或喜爱用兵,即多指穷兵黩武。

兵:第一个“兵”为动词,用兵;第二个“兵”为名词,兵器、兵力、军队、军事。

祥:吉,对人有利。                       

器:规则、礼法、法令、政令。

物:事物、物件、兵器、物资。             

处:居住,置身于。“不处”指不崇尚。

居:住所、处于;引申为为人处事。         

贵:重视、关注。   

左:柔和,左为阳,生。近代与古代的用法完全相反,用左表示激进派、革新派。   

用兵则贵右。“用兵”指调动兵力、采用军事行动或发动战争。

右:强势、锐利,右为阴,杀。近代用右表示保守派、守旧派。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为人处事以柔和为贵,“用兵”就要注重强势。

用:使用。

恬:安然;引申为不动心。                 

淡:淡泊;引申为不热心。

美:以……为美;引申为得意。

吉:善、美。   

尚:注重、尊崇。                         

凶:残暴。

偏:形容词,辅佐的、片面的、普通的。

偏将(jiàng):一种解读为普通的“将”;另外一种解读与“上将”相对,服从于上将之人。

上将军居右

军:动词,古时指“指挥作战”。

居:动词,停留、治理、安排、部署;这里指安置队伍、部署兵力等。

上将(jiàng):高明的“将”,或认为“上将”为最高指挥官。  

莅:到达,到场。

 

【译文】

那种穷兵黩武的情况,就会有不“祥”的法令和事物出现,有的人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崇尚这种行为。君子为人处事以柔和为贵,“用兵”就要注重强势。用兵,(颁布的)是不利军人和百姓的法令,不是君子常用的政令,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安然淡泊为上策,胜利了也不得意,而得意的人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美好的事尊崇柔和,残暴的事注重强势。“偏将”指挥作战和部署兵力柔和,“上将”指挥作战和部署兵力强势。有说法要用丧礼的方式对待战争:战争中杀人很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与;战争胜利了,要用丧礼对待战死者。

 

【评析】(略)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常:恒久、长久不变,也指本来。

名:文言文中,指文字;这里指用文字描述。   

朴:质朴,宇宙的初始状态

小:幽微不可见。  

臣:使……臣服、使……顺从。

莫能臣:不能使“道”臣服;引申为天下都要顺从道。  

宾:归顺。   

相合:相互作合。

以:表示条件关系,那么、就。   

均:公平。 

始:指最初、开始。

制:制定,用文字规定。

有:出现。

止:停止;引申为有限度、规律。“知止”指知道停止、知道限度、知道规律。

殆:本义为危险。

譬:形容、比喻;使……知晓。

天下:自然界。

 

【译文】

“道”本来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她虽然幽微不可见,但整个天下都要顺从她。侯王如果能够坚守“道”,万物将会自然地归顺。天地相互作合,就会降下甘露,百姓没有谁去命令他们但他们却能自然得到公平的分配。当万物兴作人类开始给“道”有了文字的描述,自从有了文字的形容,人类也就知道了“道”的存在规律,知道并运用“道”的规律就不会有危险。使人类知晓“道”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就好像河川和小溪最终都要汇入江海一样的道理存在(告诉人类一切要尊崇“道”)。

 

【评析】(略)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知:动词,使……知。                             

者:指代人。

智:慧智、聪明;慧智之人。                 

自:自己。

明:明悟(知常曰明);符合自然法则。       

胜:动词,战胜。

力:力量。                                 

强:刚强。

足:足够。                                 

富:富有。

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志:志向、意志;引申为信念。

失:失去、丧失。

所:一切,所有;引申为根本。

久:长久。

死:失去生命,也指躯体死亡。

亡:灭。

不亡:指精神永存。   

寿:长寿。

  

【译文】

    使别人变成有智慧的人是慧智,使自己变成有智慧的人那是明悟。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智慧足够的人富足,持之以恒行事的人有信念。不失掉根本的人能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最长寿的。   

 

【评析】(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道:宇宙规律、自然法则。

泛:广泛。

兮:语气助词,可以翻译成“啊”,也可不用直译。

其:指代“大道”。

可:能够。  

左右:辅佐。

恃:使……依赖。

之:指代“大道”。

而:第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第二个表示转折关系。

生:使……生、生长、发育。

辞:推辞;引申为停止。

有:占有。

衣(yì):动词,遮盖、包扎;引申为保护。   

养:养育。

主:主宰。

常无:原意是不可见,也指永恒的运动。

欲:想要、感知。   

名:称作、说出、叫作。

 

【译文】

大道广博无际:她能够“左右”万物,使万物依靠并使其生长和发育,永不停止。功成业就了而且也不会占有:她保护和养育万物而不主宰,道的不可见,感知到可以用“小”称呼她;万物归附于它而不主宰,可以称其为“大”。正因为她永远都不自以为大,因此才可称为真正的大。

 

【评析】(略)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释】

执:掌握、执行。

象:“道”之象。  

往:动词,到……去;这里指天下的人都去投靠。

害:使……损害。

安:稳定。   

平:和平。

太:安泰。

乐:乐曲。

饵:美食。

过客:路过的人、经过的人。

止:停下来。

出:表现。  

淡:本义指味道;这里做动词,品尝。

见:看见,表现。   

闻:听见。  

既:尽、完了、用过。 

 

【译文】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去投靠他,投靠了也不会受到伤害;天下稳定、和平和安泰,有优美的乐曲和丰盛的美食,路过的人都会为之停步。道的表现:用嘴品尝平淡无味,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运用她却是无穷无尽。

 

【评析】(略)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欲弱之,必固强之;欲废之,必固兴之;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注释】

将(jiàng):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古时的“将”为非国君御驾亲征时的最高指挥者。

欲:想要、将要。

歙(xī)使……收敛。

之:作宾语,指代人或事物。

必:一定要。

固:坚决地、坚定地。

张:使……扩张、使……张狂。

弱:使……变弱、衰败、丧失。

兴:使……兴旺、发达。

夺:强取、使失去。

与:给予,使……拥有。

微明:微妙而又显明,即有先兆、预示、前兆的意思。

 

【译文】

将:想要使他收敛,必先坚定地使他张狂;想要使他变弱,必先坚定地使他强大起来;想要使他衰败,必先坚定地使他兴旺;想要使他失去,必先坚定地使他拥有,这就是“微明”。

 

【评析】(略)

 

第三十七章

 

道常(为)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侯王:“侯”指诸侯、达官贵人;“王”指君主。

若:如果。

能:动词,能够、擅于。

守:遵循。

之:第一个指代“道”;后面两个“之”指代“化而欲作”的结果,即贪念。  

化:造化、发展。   

作:起作用。

镇:压、抑制。  

朴:没有加工过的,质朴。“无名之朴”指最原始的质朴。 

夫():指代百姓。

欲:欲望;这里指贪欲。

定:平静、稳定;这里指稳定发展。

 

【译文】

“道”恒久按照宇宙规律运作而又无所不能。侯、王如果都能够按照道的规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按其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一旦万事万物发展起来了人的贪欲就开始起作用了,这时我们就需要用最原始的质朴来镇住贪欲。用最原始的质朴来镇住,百姓也就慢慢地没有了贪欲。使人的心安定下来才能没有贪欲,天下就自然归于正道而稳定发展。

 

【评析】(略)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为)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上:高层次、上等,极致。         

德:名词,德、德行;动词,呈现出德;《说文》中,升也。

不德:不表现形式上的德。

不失德:指恪守形式上的德。   

为无为:按照宇宙规律做事(通行版本中省略了第一个“为”)。

有以为:有目的地做事;即按主观认为行事、按主观臆断行事。

仁: 本义为博爱。

上仁:极致的仁,不分善恶的老好人;引申为过度的仁。    

上义:极致的义;引申为过分的义。     

上礼:极致的礼;引申为呆板的礼。

攘臂:伸出手臂。

扔:有甩开的意思。

攘臂而扔之:指拂袖而去。   

失:都是违背、不合乎、丢失。

后:动词,跟在后、随后、承继;可以引申为接下来,或剩下的、后续的。

后德:后面承继的就是“德”;也可理解为开始推崇、提倡表现出“德”,或只剩下了“德”。

后仁、后义、后礼:用法都同“后德”。

薄:第一个“薄”是浅薄、不足;第二个“薄”与“厚”相对。

首:首位、开端、源头。   

识:能辨别。

前识者:指能辨别以上行为的人或情况。  

华:本义为草木的花。

道之华:指遵循道而得到的结果。

始:开始、根本。

愚之始:淳朴的开始;这里指回归淳朴的开始。

处:位于。

厚:指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

处其厚:指不断精进的过程。

居其薄(báo):指位于它的浅薄,即不断退步的过程。

实:本义为富裕、充满;这里与“华”相对,指实质、内在。

华:第二个“华”是本义的引申,有光彩、虚伪等意;在这里与“实”相对,指表面、外在。

 

【译文】

拥有高层次德的人不拘泥于德的形式,这是因为有德;低层次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德。“上德”之人按照宇宙规律做事而且不主观臆断,“下德”之人按照宇宙规律做事但会有自己的主观臆断。“上仁”之人做事没有主观臆断,“上义”之人却做事冲动鲁莽,“上礼”之人做事在得不到对方回应的时候,会拂袖而去。所以当违背了“道”的时候就会刻意地提倡“德”的行为,没有了“德”的时候就会刻意地推崇“仁”的行为,没有了“仁”的时候就会刻意地表现出“义”的行为,没有了“义”的时候就只剩下“礼”了。而这个“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忠信不足是导致“乱”的源头。“前识者”,是遵循了道的结果,是回归淳朴的开始。因此大丈夫不断地精进(或遵守道的根本),不是不断地退步(或不是停留在道的表象上);处世突出内在和实质,不是表现在形式上。所以去掉浅薄和表面,选取道的内在和朴实。

 

【评析】(略)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

昔:指从前。                                  

得一:得道,即指符合道、遵守道。

清:清澄,与“浊”相对。                    

宁:安定。      

灵:灵验。                                  

谷: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   

生:长、生育。                              

正:引领正确之道,归正。   

致:达到。

之:是指前面所说的那些状态。

其致之:道使万物达到一种状态。  

将:很快、不久。                            

恐:《说文》中,惧也;副词,大概,恐怕。

裂:崩裂。                                  

废:衰败。                                    

歇:停止,不起作用。                        

竭:尽、干涸。                                

灭:灭亡。                                  

蹶:跌倒;引申为政权垮台。     

贵:地位尊贵。                              

贱:地位低下。

孤:《说文》中,无父也;单独、孤独。这里指独自一人替天下百姓承担罪过(《论语》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介绍)。

寡:《说文》中,少也;文中与“欲”相对。这里指不贪图人世间的一切。

(gǔ):《说文》中,续也。“不”指天之子未来要回到天帝的身边,不贪恋红尘。

本:主体、基础。                            

数(shuò):连续不断,所有的、全部的。

琭琭lù):形容玉美的样子。                

珞珞(luò):形容石坚的样子。

 

【译文】

从前得道的情况:天得道就会“清”,地得道就会安定,神灵得道就会灵验,谷得道就能够充满,万物得道就可以生育,侯王得道就可以使天下归正,道就能够使万物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天不“清”恐怕很快就会崩裂,地不安定恐怕很快就会衰败,神灵没有可以灵验的恐怕很快就会没用,谷没有可充满的恐怕很快就要干涸,万物不能生育恐怕很快就要灭亡,侯王无法使天下归正恐怕很快就要政权垮台。因为地位尊贵必须以地位低下的人为主体,高必须以下为根基。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这难道不就是在说明君王以贱为本吗?不是吗?因为获得所有的(连续不断的)荣誉反而没有了荣誉。因此不刻意追求,反而像美玉一般尊贵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评析】(略)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

反:循环往复。                      

者:指代事或物。

道:宇宙规律、自然法则。            

之:的。   

动:运动。

弱:气力小、虚弱;体力或能力差,纤柔、不够坚强。

用:功能、作用、功用。              

天下:指自然界。

万物:包含一切生物。                

生:产生。

于:自、从。

有:有形的物质。

无:看不到的、内在的,本源;亦指宇宙的运动(参考第一章的解读)。 

柔:细嫩、软弱、温和。

胜:战胜。                          

刚:本义坚硬。

强:刚强、坚决;有力、健壮。       

脱:离开、挣脱。 

渊:深水。   

器:法规、礼法。                    

利器:锐利的法规,即指“严刑峻法”。

示:古指神事也;文言动词,教导。    

示人:指教导天下人,而且要达到某种状态。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字面意思是指治国的严刑峻法不能教导天下人达到某种程度,即指治国所使用的严刑峻法不可以用来逼迫老百姓达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译文】

 天下万物的循环往复是“道”运动的结果,所表现出“弱”的特性那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而有形的物质是在宇宙的运动中产生的。“柔弱”能够战胜“刚强”,鱼不能够脱离渊而独立生存,治国所使用的严刑峻法不可以用来逼迫老百姓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评析】(略)

 

 

 

 

首页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31-40章)
创建时间:2025-02-23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