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1-50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释】

上士:指悟性比较高的人。                

若存若亡: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即半信半疑。

建言:已经存在的言论,即古语。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好像暗昧一样。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像后退一样。        

夷道若lèi):平坦的道好像凹凸不平。  

上德若谷:崇高的德好像无际的峡谷。      

辱:《说文》中,耻也;引申为有斑点。

白:白色的;纯洁。“大白若辱”指前面说的崇高的德白或纯洁到极致状态反而感觉有斑点。

广德若不足:广泛的德好像不足够。   

偷:《说文》中,苟且;这里指偷偷摸摸的样子。

建德若偷:树立德行的过程就好象偷偷摸摸,比喻修德的过程要小心翼翼。   

渝:水由净变污,更改,改变。“质真若渝”使本性回归就好像是变污了一样。

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  

大器晚成:最珍贵的器物总是最晚完成,也比喻成大气候的人较迟才有成就。  

希:听之不闻名曰希,即指无声。  

大象无形:最大的物象却没有形状。  

道隐无名:道看不见也无法用文字形容。

贷:本义给予、施予。“善贷且成”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

 

【译文】

悟性高的人听到了“道”,马上行动并去遵循她;中等悟性的人听到这个“道”,半信半疑;低等悟性的人听到这个“道”,大声嘲笑她,如果他不嘲笑她,也就不是那个“道”了。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使人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像无际的峡谷,这种崇高的德白或纯洁到极致的状态反而感觉有斑点,拥有广泛的德就好像不足够。修德的过程要小心翼翼,使本性回归就好像是在变污了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总是最晚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寂静无声,最大的物象却没有形状。“道”看不见也无法用文字形容,也只有“道”,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

 

【评析】(略)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道生:“道”指万物的本源。“生”是产生。

一:宇宙,大多数的时候就是指“道”。   

二:阴与阳。   

三:修道的相关解释为三界。

负:负荷、承担。   

抱:围绕。“负阴而抱阳”就是指阴阳同时存在。

冲气:冲”交互、调和、交融;“气”指阴阳二气。

和:达到“和”的状态,也可简单理解为“和谐”。

孤:《说文》中,无父也;单独、孤独。这里指独自一人替天下百姓承担罪过(见《论语》)。

寡:《说文》中,少也;文中与“欲”相对。这里指不贪图人世间的一切。

(gǔ):《说文》中,续也。这里指天之子未来要回到天帝的身边,不贪恋红尘。

称:称呼、名称。

故:因为。

梁:支撑屋顶的大横木,古时多使用“榆木”。“强梁者”指最硬的横梁。

得:知道、得知、看到。

死:形容词,死板的,不灵活;这里是指榆木坚硬的特质,即“榆木疙瘩”。

强梁者不得其死:榆木不知道或看不到自己就是榆木疙瘩,比喻人很难认知自己或很难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吾:我们。

父:本,宗旨。

 

【译文】

“道”产生了宇宙,宇宙产生了阴和阳,阴和阳产生了三界,三界产生了世间万物。世间的万物都是阴阳同时存在的,阴阳二气交融作用能够达到和谐状态。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却用这些词来作为名称或称呼自己。因为世间万物,有的明明使它减少反而会使它增加,有的明明使它增加反而会使它减少。古人是这样传授的,我亦这样来教诲他人。人是很难认知自己或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我们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宗旨。

      

【评析】(略)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为)无为之有益。(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至:最。

柔:柔弱的。   

驰骋:驾驭。   

至坚:最坚硬的。   

无:副词,没有、不;形容词,空的。“无有”不存在或指空虚无形之物。

入:进入。

无间:没有间隙。

是以:因此。

知:知道。

有:存在。

益:好处。

为无为:按照宇宙规律做事(通行版本中省略了第一个“为”)。

言:文言文中,字,学说,言论。引申为下定论。

教:教育、指导、教诲。

行不言之教:施行不下定论的教导,即指做引导式的教育、指导、教诲。

希:很少。 

及:做到。

之:最后一个“之”是指达到“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益”的程度。 

 

【译文】

天下最“柔”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事物,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实体中。我们因此知道顺应自然法则作为是有益处的。做引导式的教诲,顺应自然法则作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这种程度。

   

【评析】(略)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名:名声。

身:身体;这里指身体健康。

孰:哪一个。

亲:亲近;引申为重要。

货:财富,指身体以外的可见物。

多:数量大,也引申为贵重。

得:得到。   

亡:丧失。   

病:有害、痛苦。

是故:因此、所以。

甚:很、极、过分、过度。  

费:耗费、代价。   

藏:储藏。  

厚:多。

亡:没有、损失。 

辱:屈辱;这里指留下人生的污点。

止:尽头、止境。

殆:危险。

 

【译文】

名声与身体健康哪个更重要?身体健康与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与丧失哪个有害?这是因为过度的喜爱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积敛财富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留下人生的污点,知道该停止的时候停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

 

【评析】(略)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大:很、太、非常。

成:成果、成就。

缺:该到而未到,缺乏。

大成若缺:最完美的成就好像还有残缺;这里指“道”已经是最完美但好像还有残缺。

其:指代“道”。   

弊:竭尽。  

大盈若冲:最充满的却好像还很虚空;这里指“道”已经是最充满的但好像还很虚空。  

穷:穷尽。  

直:正直、真诚。

屈:低头、屈服、理亏;引申为卑微。“大直若屈”指最真诚的好像很卑微。  

大巧若拙(zhuō)最灵巧的好像很笨拙。  

大辩若讷():最能辩论的好像口齿迟钝。  

绌(chù):屈服,也引申为输了。“大赢若绌”指最大的胜利却好像屈服了。

躁:《说文》中,疾也;表示人性子急,不冷静时会来回踱步;引申为运动。

静:符合宇宙规律,归根曰静(见第十六章)。

清:清净。

为:动词,帮助、做、修为。

正:动词,归正。“清静为天下正”指清静帮助天下归正,即“清静”才能使天下归正。

 

【译文】

道是最完美的但好像还有残缺,但她的作用却不会竭尽。道是最充满的却好像还很虚空,但使用起来不会穷尽。(圣人的表现)最真诚的好像很卑微,最灵巧的好像很笨拙,最能辩论的好像口齿迟钝,最大的胜利好像屈服了。运动可以消解身体的寒冷,守静可以克服燥热,“清静”才能使天下归正。

 

【评析】(略)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有道:符合道的规律。   

却:使……后退、使……回到。

走:使……走,跑。  

走马:使马走;也可作名词,古时也指战马。

以:表目的,为了。

粪:作动词,施肥、耕作。

却走马以粪:让战马退还到田间里去耕作。

戎马:战马。

生:动词,生育、生产。

于:在。

郊:郊野。

罪:罪过、罪恶。

莫:没有。

可欲: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这里指放纵欲望。

祸:祸患。   

咎:罪过。

欲得:想要得到;这里指贪婪。

之:做到、达到。

足:满足、停止;这里指知道满足又知道应该停止,故可引申为适可而止。

 

【译文】

治理天下符合道的规律,就可以让战马退还到田间里去耕作。不遵循道的规律治理天下,则战马走到郊野就产下马驹。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患了,没有比贪婪更大的罪过了。所以智慧足够并做到适可而止,是真正的满足。

 

【评析】(略)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释】

出户:“出”作动词,指走出。“户”指门。  

知:知晓、了解。

天下:这里指天下的大事。 

窥:从小孔或细缝中看。

牖:窗户。

道:这里指宇宙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

其:放在句首;这里是指示代词,虚指。

出:离开、到。   

弥:更加、越。   

知:知晓如何走向。 

是以:因此。

圣人:指统治者。

行:小步走、出行,实施、经历。“不行”不用出去走,或不用去经历。

知:知道、了解、掌握;使……知。

见:看见、出现。“不见”不用出现、不用自己去看,或不用表现出来。

名:说出、描述、闻名;使……名、使……闻名。  

为:动词,作为、做事情、帮助。“不为”不用作为、不用提供帮助。

成:完成、实现。

不为而成:不用作为或不用提供帮助而成;即指“为无为”,亦即儒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译文】

不出门,知晓天下大事;不用看窗外,就能了解大自然的变化。那种离开道越远的情况,他知道的道就越少。所以统治者不用走出去或不用经历就已知天下事(或者不用走出去就可以使百姓知晓自己该做的事),不用去看或不用出现就能描绘出事物的状态(或者不用自己去呈现就可以使百姓自己做到“名”),不用作为就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或者不用帮助就能让百姓做到“成”)。

 

【评析】(略)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为:做、遵循。

学:《说文》中,觉悟也;读(jiào),是引导和传授的意思,同《论语》中的用法。

日:每天。

益:增加。   

损:减少,放下。

以:第一个表示目的。

至于:达到。

无:虚无的状态,看不见的存在状态(参见第一章的内容)。

而:《说文》中,须也;作动词,如同,即“就是”的意思。

取:获取、治理好。

取天下:使天下达到……状态,赢得民心。

常:副词,恒常。

以:第二个是用、做、从事的意思。  

事:动词,从事、做、使用。

及:等到。

其:“取天下”。  

有事:有状况、有事情;这里指主观作为的结果;即“有以为”。

 

【译文】

    为“学”要不断地精进,遵循“道”就要不断地放下,放下又放下,一直达到“无”的状态。按照宇宙规律做该做的一切事情,治理好天下要恒常顺应自然法则做事,等到他主观作为了(或者等到治理天下使用“有以为”的方法),就不足以治理好天下了。

 

【评析】(略)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圣人:统治者。

常心:常人为自己执着的心,私心。

以:用、拿。

为:作为。

善:善待,作名词是好的意思。

善之:使之善。

之:第一个代“善者”;第二个代“不善者”;第三个代“信者”; 第四个代“不信者”。 

信:诚信。  

吾:我们。

信之:对其有信心,使之诚信。

德:德行。 

歙歙:和谐融洽的样子。

为天下:治理天下。

浑:天然、质朴、纯;使……浑。

耳目:耳朵和眼睛;引申为与自己相关的事。 

孩:以……为孩。

之:最后的一个“之”指代“百姓”。

 

【译文】

统治者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们要善待他或使他们变得更好,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善待他或使他们变得善良,这就是德行的善良。诚信的人我们要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们要使他们变得有诚信,这才是德行的诚信。统治者在天下的表现与人和谐融洽,治理天下能够使百姓自然淳朴,百姓都只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统治者对待百姓都像对待孩子那样呵护。   

 

【评析】(略)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出生入死:本义指从生到死的过程;后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这里指参加战争。   

徒:人。

十:完备,全部。

三:数字,数字起于“一”,极于“九”;而最大的数是“九”。

十有三:指全部的数“九”里面有其三,即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三分之一。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从……脱离。   

生生:天生的生命。

厚:厚度、多。

盖:大概,据说;也可做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摄:本义是牵曳(),控制、把持、左右。   

兕():一种与犀牛相当或类似的生物,古时指长角的猛兽。   

被():遭遇。  

甲兵:全副武装的士兵。

投:《说文》中,(掷)也;有靠近和放置的意思。“投其角”指用角顶某物。

措:《说文》中,置也。“措其爪(zhǎo)”指用爪子抓某物。

容:《说文》中,盛也;有容纳和使用的意思。“容其刃”:指用兵器的刃伤某物。

死地:死亡地带。

 

【译文】

“出生入死”:能够生还的人,占三分之一;死亡的人,占三分之一;还有的人活下来,是从死亡地带逃离出来的,也占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天生的生命长度够多。据说善于把持自己生命的人:走在陆地上不会遇到猛兽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遭遇到甲兵;猛兽在他身上没地方“投”它的角,老虎在他身上没地方“措”它的爪,士兵在他身上无法“容”他的利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不是他死的地方(或者还没到死亡的时候)。   

 

【评析】(略)

 

 

 

 

首页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41-50章)
创建时间:2025-02-23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