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1-60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生之:指产生万物。   

畜():养育。   

物:字源与色有关,后指万物;这里指颜色。   

势:本义指外界的各种情形、环境。

成:《说文》中,就也;成熟、完成,有始终。

尊:做动词,是尊崇的意思,名词是指地位高。

而:在这里是连词。

贵:动词是重视、崇尚的意思,名词是重要、贵重。

莫:没有。

命:命令、干涉。 

自然:本来就这样。

长之育之:就是指使之生长,使其发育。  

亭:高耸直立。

毒:在《说文》中,是厚也;有富裕,殷实,使……成熟等意。  

养:养活。

覆:翻转、倾覆;引申为覆灭。   

宰:主宰。   

玄德: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指玄妙不可思议的德。

 

【译文】

道生万物,德养育万物,颜色使万物有了(人类可感知到的)形体,环境使万物成长。所以世间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崇尚德的。道的受万物尊崇,德的被重视,并没有谁干涉而完全出乎自然(本来就这样)。因为道生育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使万物发育,养育万物使万物成熟,养活万物并使万物覆灭。使万物生育也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也不自恃己功,养育万物也不为其主宰,这就叫作“玄德”。

 

【评析】(略)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释】

始:开始、本源。

母:母体、根源。

守:掌管、守护。

没身不殆:没有了身体也不会死亡;引申为周而复始。

兑:《说文》中,说也;指发生的部位,即指口。

塞其兑:堵住口。   

闭其门:这个门指的是生育之门。   

勤:劳作、勤奋、劳苦、劳累。“终身不勤”寓意为就彻底消亡。  

济:有益、成。  

救:《说文》中,止也。

明:明悟、“知常曰明”;这里指事物的本质。

强:强壮、强盛、刚强。

用其光:指用本身的光,即指天下万物凭借自己本身具有的内在本源物质。

复归其明:恢复自身的亮,即指可以繁衍生息。

遗(wèi):赠送、给予。否定句中表被动,被赠与、被给予,即可译为招致、带来。

身:生命、身体、自身。

殃:灾难、祸害。“身殃”指自身产生的灾难。  

袭常:传承常道、顺应自然法则。

 

【译文】

天下万物皆有本源,本源是天下万物的母体。既已得知本源,就可以知天下万物;既知天下万物,又守护万物的本源,就可以“没身不殆”(周而复始)。堵住母体的口,关闭生育的门,万物就彻底消亡。打开她的口,做有益于其成长的事,万物繁衍延绵不会停止。能观察到细微之处就能见到事物的本质,能够守持慈柔就是“强”。天下万物凭借本身具有的内在本源物质,就可以繁衍生息,不会招致自身产生的灾难,这就是“袭常”。

 

【评析】(略)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释】

使:动词,让。

介:本义为铠甲;引申有坚定、有骨气的意思。      

然:对、认为、明白、同意。

有:拥有。                                      

知:智慧。  

行:行走,行得通。

大道:表面的意思就是大路,深层次指宇宙规律。“行于大道”表面的意思是走在大路上,深层次指遵循宇宙规律行事。

唯:只有。

施:施舍、恩惠、付出。                          

畏:敬服。  

夷:平坦,深层次解释为“道”是看不见的,即指遵循“道”是在迷中的。

而:转折连词,却、但是。

径:小路,方法。“好径”表面就是指喜欢走小路,深层次指百姓只在乎眼前的既得利益。  

朝:朝廷。

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甚除”引申为富丽堂皇。   

芜:荒芜。                                      

虚:空虚。  

服文彩:穿着锦绣的衣服。   

厌:饱、满足,使……厌。

饮食:丰盛的宴席。

夸:奢侈。

 

【译文】

使我很坚定地认为:拥有智慧,行走在大路上(或者遵循大道行事),只有多付出才能使人敬服。大路是平坦的(或宇宙规律是看不到的、是在迷中的),而百姓却喜欢走小路或近路(或百姓只在乎眼前的既得利益)。朝廷的宫殿富丽堂皇,农田一片荒芜,仓库十分空虚;却穿着锦绣的衣裳,佩带锋利的宝剑,贪图丰盛的宴席,金银财宝有余。这就是强盗式的奢侈,这就不符合道!

 

【评析】(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善:善于。

拔:本义是抽出。“不拔”引申为根基牢固。善建者不拔”就是指善于建设的人使根基牢固。

抱:使结合在一起,用手臂抱住,融合。 

善抱者不脱:就是指善于抱住的人不会使事物脱离。

脱:有背叛的意思。

以:因为。

辍:停止。

修:完善、追求。

之:指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身:自身,也指代他人。   

余:富余。   

长:更加长进,尊崇。   

丰:丰厚、广大。   

普:全面。

 

(注:最后一句“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亦可断句成“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但所表达的效果就少了一层强调的意境,即:我们是如何知道天下的样子呢?因为这些。这个内容可对比第五十七章。)

 

【译文】

 善“建”的人使根基牢固,善“抱”的人不会使事物脱离,子孙因为保持祭祀才使家族传承。修这三样于自身,其德行才是实在的;修这三样于家庭,其德行就会有富余;修这三样于家乡,其德行会更加长进;修这三样于国,其德行就更加丰厚;修这三样于普天之下,其德行就够全面了。因此以自身观他人,以自家观他家,以本乡观他乡,以本国观他国,以自然(或者以天下)观天下。我们如何能知晓天下的状况?就是因为这样!就是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评析】(略)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含德之厚:指具有深厚德的人。                   

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   

螫(shì:蛰。                                

据:兽类用爪抓伤。  

攫(jué)鸟:猛禽。                            

搏:捕捉。   

握固:把握得牢固。

牝(pìn)牡之合:男女交合。  

(zuī):男性生殖器。”阳具立起。      

精:本源;这里指人的精气。

号(háo):大声哭。                            

嗄(shà):嗓音嘶哑。   

和:冲气以为“和”;这里指人的中气。           

和之至也:指中气足。  

知:做动词,掌握的意思。

益:增加,使……益。

生:生命力。   

祥:《说文》中,福也。

心:心脏;内在。

使:使用、差遣。“心使气”字面的意思是指由心脏差遣气,即指内在达到“和”的一种状态。

强:健壮、有力。

壮:《说文》中,大也;又疆也;盛也。

 

【译文】

具有深厚德的人,好比是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毒虫不蛰,野兽不抓伤他,猛禽不捕捉他,骨头柔软筋很柔弱手却能握住东西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却阳具能够立起,这是精气足的表现。整天大声哭嚎却嗓音不嘶哑,这是中气足的表现。掌握阴阳二气的平衡就是“常”(就是符合宇宙规律),掌握“常”就是“明”(开悟),使生命力旺盛才是“祥”,内在达到“和”之后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强”。生命体过度“强”就会衰老,就不符合道了,不符合道就会过早消亡。

 

【评析】(略)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言:说话,解释,用文字表达;即指轻易下定论。

知者不言:字面解释为有智慧的人不轻易下定论;即智慧的人不能完全描述出道的本质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轻易下定论的人不明智;即能说出来的也不是完整的道。

挫:挫损。                                           

其:指代“万物”。

锐:锐利。                                           

解其纷:消除万物的杂乱。

和:柔和、调和、使……融洽。                         

光:光亮、光芒。

和其光:就是指调和万物的光芒。                             

同:协调、统一。

尘:行迹、踪迹、轨迹。

可:都是副词,有大约、近似、或许、可能;正好、确切、恰好等意思。

得:《说文》中,行有所得也;得到、获得;契合、适宜。

不可得:没有近似地契合(得到、获得)、同时也没有确切地适宜(得到、获得)。

而:连词。

亲:关系密切、近。                                   

疏:不亲近、远。

贵:崇尚、地位高。                                   

贱:地位低。

 

【译文】

智慧的人也不能完全描述出道的本质故而不言(或不轻易下定论),能够说出来的也不是完整的道(或下定论的人也不是真正智慧的人)。道可以挫损万物的锐利,消除万物的杂乱,调和万物的光芒,统一万物的运行轨迹,这就称为“玄同”。因为没有近似契合的“亲”,同时也没有确切适宜的“疏”;没有或许获得的“利”,同时也没有恰巧得到的“害”;没有可能取得的“贵”,同时也没有准确赢得的“贱”;所以才能够被天下人所崇尚。

 

【评析】(略)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为)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事)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以:用。                                 

正:合适、正道。

治:治理,管理。                         

奇():特别、不寻常,难以揣摩,善,美妙。

用:运用、使用。                         

用兵:的意思是指挥战争、采用军事行动。  

事:动词,从事、做、使用。               

以无:顺应自然法则。

以无事:顺应自然法则做事。               

取:治理好。          

多:动词,看中、推崇、追求。             

忌讳:禁忌。

利器:锐利的武器。                       

滋:增加。

昏:混乱。                               

伎(jì)古时泛指歌舞、歌妓表演的技能。

巧:伪诈、投机取巧。                     

奇():非法的、不同于正规的。

彰:表露、公布。                

化:改变,在这里指风气正。

静:名词,恬淡、平和,也是“归根曰静”的静;也指符合自然法则、宇宙规律。

事:动词,做事、行事。                   

事无事:顺应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行事。

欲:动词,想要、得到。                   

欲无欲:指符合宇宙规律去获得。

 

【译文】

用正道治理国家,用“奇”的方法指挥战争,顺应自然法则做事就可以治理好天下。我们是如何知道他们就是这样的呢?是因为这些(是因为后面的情况):治理天下推崇禁忌(禁忌多),那么百姓就更加贫困;百姓推崇锐利的武器,国家就会增加混乱;人们追求歌妓表演及伪诈,非法的事物就会不断涌现;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会有更多的出现。所以统治者说:“我按照宇宙规律做事而百姓能自我发展(风气自正),我喜欢“静”而百姓就自我端正,我顺应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行事而百姓自己就能富足,我符合宇宙规律去获得而百姓自己就会变得淳朴。”

 

【评析】(略)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释】

政:政治、政权;这里指政治环境。

闷:沉默。“闷闷” 引申为管理约束少,政治环境宽松。

淳:淳朴厚道。   

察:仔细看。“察察”引申为严格冷酷。   

缺:破损、缺少。“缺缺”引申为狡黠、躲避。

倚:靠着。  

伏:隐藏。

极:尽头、顶点,祸福转换的极限处。   

正:正好、恰好、合适、正常;形容词,合乎规范的、不偏斜的。   

复:转过去或转回来,翻转。

奇():非法的、不合制度的、不同于正规的。   

妖:邪恶的,表现形式与“善”相对。

割:切断;这里指断章取义;引申为徇私枉法。所以“方而不割”就是指品行正直而不徇私枉法。

刿:聚合、汇合;这里指聚敛财物、贪污、腐败。“廉而不刿”就是指廉洁公正而不贪污腐败。  

直:正直、直率、坦率。 

肆:任意去做、任意妄为。“直而不肆”就是指为人直率而不任意妄为。  

光:光芒、光亮;这里指有功绩、有功劳。“光而不耀”就是指有功劳而不到处炫耀。

 

【译文】

政治环境宽松,百姓就淳朴厚道;政治严格冷酷,百姓就狡黠躲避。灾祸啊福报就紧挨着它,福报啊祸患就隐藏在里面。谁能知道祸福的转换点?他们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位置,看似“正”的一下子就转变成了“奇”,善的一下子就转变成邪恶的,这对常人来讲就是一个迷,这个谜已经存在很久了。因此统治者应该做到的就是品行正直而不徇私枉法,廉洁公正而不贪污腐败,为人直率而不任意妄为,有功劳而不到处炫耀。

 

【评析】(略)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注释】

治:管理、治理。

事:侍奉、奉行。

莫:副词,表示否定的意思。

若:动词,顺从、选择。

啬():小气。这里指不失去;引申为守德。“莫若啬”不如选择守德。

夫:放在句首,有提示或强调作用。

是:这。

谓:叫作、称作、是。

早服:古指修道,浅显的也可理解为提前做好准备。 

之:指代“早服”。

重积德:注重积累德行。   

克:攻克、战胜。

知:知道。  

极:极点、尽头。“莫知其极”无法知道它的尽头;引申为有无法估量的力量存在。

有:丰富。“有国”是指使国家富强,也可以引申为达到一定层次。  

有国之母:“母”指代前面的“重积德”追根结底就是“啬”。

柢():树木在地下向四边伸的叫作根,向下扎的部分叫柢;“柢”引申为基础或根基。

长生久视之道:长久生存并看得长远的道,即永恒的道。

 

【译文】

治人事天,不如选择守德;只有做到守德,这才是早为准备;早为准备就是要注重积累德行,注重积累德行就没有不能攻克的,没有攻克不了的就有无法估量的力量存在,有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使国家富强;使国家富强来自于“啬”,能够凭借“啬”让治人事天做到长久;这就是所谓的打好坚实基础,才是永恒之道。

 

【评析】(略)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释】

治:就是治理。

大:大的。

国:疆域、诸侯国、国家。

若:副词,如同、好像。

烹:烹煮。

鲜:本义为鱼名,出自貉(mò)国。“小鲜”古时特指小鱼。

以:因、用、凭借。   

莅:到、抵达,治理。

鬼:祖先。

神:做动词指显灵、起作用,作名词就是指神灵。

其鬼不神:他的祖先不干预(不起作用)。

其神:修炼界及宗教界用语,多指正神。

非其神:修炼界及宗教界用语,多指邪神、负神。

伤:伤害、妨碍。

交: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

归:返回、转化。

 

【译文】

治理大的国家,就如同烹煮小鱼一样。符合了道而治理天下,他的祖先不干预,别人的祖先也不起作用;其神不妨碍人的事,非其神不妨碍人的事,统治者也不妨碍人的事。这种神与统治者两者都不产生妨碍的情形,就是德行转化的结果。

 

【评析】(略)

 

 

 

 

首页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51-60章)
创建时间:2025-02-23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