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1-70章))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大:做动词,使……变得强大;作形容词,大的。“大邦”就是指使国家变得强大,或大的国家。

下:居于其次的,指小;做动词,有容纳、接受、获胜、使……下、臣服、姿态低、态度谦卑等意思。

流:原意指水流动;在这里引申为向它靠拢。  

牝:雌性;在这里引申为发源地。

交:汇聚。

静:名词,恬淡、平和,“归根曰静”;在这里指母性的阴柔或慈柔。

胜:获得、战胜,使……臣服。“以静胜牡”指用母性的慈柔使雄性臣服。

以静为下:用慈柔做到姿态低。

取:都有获取、取胜、招致、得到、博取,使……靠拢、博得……青睐的意思。

兼:兼并。   

畜人:指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事:侍奉;引申为得到资助。

 

【译文】

要使国家变得强大就得让比自己弱小的那些国家向自己靠拢,成为天下的发源地,天下人的汇集地。雌性常常是用慈柔使雄性臣服,(雌性)用慈柔做到“下”(姿态低)。因此想要变得强大得用“下”(姿态低)对待比自己弱小的国家,就能获得小邦的靠拢;小邦用“下”(慈柔)对待那些想要变强的国家,则能吸引大邦的青睐。因此要么用“下”(姿态低)获取靠拢,要么用“下”(慈柔)博取青睐。想要变得强大的国家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百姓,弱小的国家只不过是想贴近大一点的国家并得到它的资助。这两者都是为了得到各自想要的,想要做大的更应该做到“下”(即先做到姿态低)。

 

【评析】(略)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注释】

奥:本义是房屋的西南角,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深。

万物之奥:就是指万物所尊重的;在这里引申为荫庇世间万物。  

宝:贵重的,珍宝。  

保:保存、依靠。   

市:买、交易、换。

尊:敬仰、尊敬、尊重。  

加人:交到朋友,让人看重。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驷马: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进:奉上、呈上、奉献。

坐进:进献。

求:追求。

罪:过失。

以:因此、凭借。

免:去除、避免。

有罪以免:是“以免有罪”的倒装。

 

【译文】

道:是荫庇世间万物的,善良之人珍视她,不善的人也要依靠她。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让人看重。不善的那些人,怎能舍弃她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这样珍贵,何不说追求而得到她后,就可以避免产生过错呢?所以天下的人才如此珍视“道”。

 

【评析】(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为:遵循、做。“为无”遵循宇宙规律。“为无为”遵循宇宙规律做事。

事:动词,侍奉;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事无”顺应自然界的一切现象。

事无事:顺应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行事。

味:动词,辨别滋味、品尝。“味无”依照事物的本质。“味无味”依照事物的本质做判断。

图:谋求、处理。

于:从。   

作:起来,开始工作,从……开始。

易:简,与“难”相对;“易”也指太阳系的规律。 

细:微,与“粗”相对。前文第十四章中有对“微”做解释,即“搏之不得名曰微”。  

寡信:失去信誉。

多:过于、超过。“多易”用多种方法,即否定本身的规律。 

难:把……看作困难,使……难;做名词,灾难、大问题。

之:一切事物。

 

【译文】

    遵循宇宙规律做事,顺应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行事,依照事物的本质做判断。懂得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处理难的事情都是从“简”开始,要想做大事必须从“细”做起;天下难的事一定是从“简”开始,天下大的事一定是从“细”开始。因此统治者从来不做大事,也就能够做成大的事情。那些轻易许诺的人一定会失去信誉,做事情使用多“易”一定会有大问题出现。因此统治者把一切事物都当作难事一样重视和对待,最后就没有大问题了。

 

【评析】(略)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为)无为,故无败,(执)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安:安定。                                    

持:保持、维护。   

谋:筹划。                                    

脆:易碎的。   

泮(pàn):融解。                             

微:细小。

散:挥发、散失。                   

合抱之木:一群人一起才能围住的大树。   

毫末:毫毛的梢儿,小树苗。             

为:动词,做。             

执:拿着、执着、拥有。“执无”依据自然法则。  

几:差不多。                  

终:目标。   

学:做动词是教、传授。“不学”没有人教的情况;这里指无法教的内容,即指看不到的万物内在发展规律。“学不学”教没有人教的事;这里指引导常人遵循“道。

复:补救,改正错误。                         

以:目的在于。

辅:佐助、从旁帮助;引申为顺应。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态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筹划;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的影响细微时容易处理掉;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之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好准备。能多人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因此统治者遵照宇宙规律做事,就不会招致失败,依照自然法则拥有,所以也不会失去。百姓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其原因就是不谨慎地对待目标。谨慎对待目标如果能够做到像刚刚开始时那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统治者追求的是不强加个人的意愿,不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引导常人遵循“道”,改正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目的在于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评析】(略)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释】

为:运用。

非:一定。如果在此处把“非”译成“不是”,按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后面的“明”这个动词就是“被……明”,有强迫的意思在里面,即“使……被迫明白”的意思。

以:用来,表目的。

明:使……明,让……明。“明民”指让百姓按宇宙规律行事。在否定句中“明民”为“强迫老百姓明白、强迫老百姓做事”。

将: 并列连词,相当于“又”“且”。          

愚:使……淳朴、敦厚。

以:因为。                                   

其:代统治者。

智:聪明、慧智。                             

贼:祸害。   

知:使……智慧。                             

稽:本义是停留、阻滞;考核、计较、核查。

式:准则、范式。                             

稽式:考核的标准,评判的标准。

玄:深奥、深远。                             

深:用来表示空间的。

远:“深”相对,表时间的,故为“长久”之意。

反:返本归真,回归自然。 

大顺:大的顺利,指遵照自然而使其最完美。 

 

【译文】

古代善于运用“道”的统治者,一定是让百姓按宇宙规律行事(不是强迫老百姓明白、强迫老百姓做事),而且用这种办法让百姓变得淳朴厚道。百姓的难于管理,是因为统治者使用过多聪明才智(这就是“有以为”,应该做到“为无为”)。所以用聪明才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聪明才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气。能懂得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区别也就有了评判的标准,恒久地拥有这个评判的标准,这就叫作“玄德”。“玄德”深奥、长久,与万物共同回归自然,然后就能够达到最完美状态。

 

【评析】(略)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能:具备、完成,有能力。

为:成为、变成。

百谷王者:河川汇聚的地方。

以:因为。

其:指代“江海”。   

善:善于。

下:使……下、使……处在低位。

之:第一个指代“其”,即指代江海,不是指代后面的“民”。

上民:地位处在百姓之上,指统治百姓。   

先民:走在百姓前面,指引领百姓。 

后:动词,谦让,把……放在后面。

重:看重,以……为重要。“不重”这里是指不看重圣人所在的上位;引申为不推翻他的统治。

前:前面。“处前”指得到利益或处在统治地位。

害:伤害、杀害;这里指谋害性命。

推:推崇、爱戴。

 

【译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河川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擅长处在地势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因为统治者想要统治百姓,必须用言语谦卑地对待他们。统治者想要领导百姓,必须把自身的私利放在百姓之后。因此统治者处在领导位置而百姓没有想去推翻他的统治(另立新君),统治者得到更多利益百姓却没有想去谋害他的性命(取而代之);这是因为天下百姓乐于爱戴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争”。

 

【评析】(略)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

皆:都。

谓:说、认为。

肖:具体事物的样子。“不肖”没有具体的样子,形容大到无形。

若肖久矣:如果有形很久了,意思是如果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情形。

细:渺小,微。“其细也夫”她也就渺小了,意思是她就不会被百姓珍惜了。

我:指代“道”。

三宝:法宝,指处世的大智慧。   

慈:仁爱、爱怜。   

俭:俭朴。

先:前面;引申为“争”。

勇:勇敢、勇气、勇武。  

广:第一个“广”是大方、广大。第二个“广”指大规模行动。 

器长:万物的尊长。

后:后面;引申为谦让。

胜:优势、胜算。

 

【译文】

天下都说我道大,大到无形。正因为太大了,所以就会无形。如果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她就不会被百姓珍惜了!我有三件宝贝,拥有并依靠它们。第一件叫爱怜,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为天下先。“慈”所以能勇武,节俭所以能大方,不做与他人“争”的事,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现在有人舍弃“慈”而搞勇武,舍弃节俭而搞大规模行动,舍弃谦让而与百姓“争”,就会走向死亡。“慈”,用于作战就有优势或胜算,用于守卫就会坚固,老天也会帮助他,用“慈”去保护他。

 

【评析】(略)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释】

善:善于。

为:做、充当、变成。

士:古代指一个阶层的人,“用兵”中指军人。

为士:用兵(同《孙子兵法》中“用兵”的解释);在这里也可以指统治军队、指挥军队。

武:武断、乱动武。

战:打仗、战斗。   

怒:冲动。

胜:取胜、打败。

与:动词,等待。“不与”是不等待的意思,即善于把握战机。

下:下面;这里引申为态度谦卑。

是:这。

谓:就是、叫作。

争:力求获得,争夺。

德:“德”、德行、品行。  

配天:符合天道。   

古:早已存在的;这里指质朴。

之:达到。

极:最高境界。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不武断,善于作战的人不冲动,善于战胜敌人的人能够把握战机。善于用人的人待人态度谦卑,这就是不与他人“争”的品行,这就是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就是符合天道,质朴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评析】(略)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释】

言:说法、主张。                          

主:主动侵犯,挑起战争。                  

客:战略防御。                            

进:动词,前进。                          

寸、尺:都是一种长度单位。                

退:动词,后退。                            

不敢进寸而退尺:“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行:动词,布防。名词,军队编制。          

无行:指没有布防,没有编制。

行无行:指布防时让对方摸不清军队的虚实。  

攘:《说文》中,推也;抵御、排斥、退让。

臂:《说文》中,手上也;这里指帮手。      

攘无臂:指攘外都不需要同盟的协助或救援。 

仍:一再、坚持。

敌:名词,敌手、对方、敌人;动词,出击、攻击。“无敌”指没有对手。

仍无敌:保持住自己的优势。                

执无兵:执:拘捕、捉拿、掌握、实施。

兵:动词,用兵、战争。“无兵”不用发动战争,或没有士兵。

执无兵:指能够做到时刻掌控战局,即不用再发动战争。   

轻敌:轻视敌人。   

宝:前面说的三宝;这里也可理解为军事实力。

相若:同样、类似。

哀:《说文》中,闵也。人因“闵”而生同情心,遇不平之事而易怒也;在军事用语中,多指因某些“闵”引起义愤填膺之情绪。“哀者”即指气势盛的一方或有正义感的一方。

胜:优势、胜算,达到预期目的。

 

【译文】

    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是进行战略防御,不敢前进一寸而是后退一尺(以退为进、后发制人,退是为了更好的防御或进攻)。这就是布防时让对方摸不清军队的虚实,攘外时都不需要同盟的协助或救援,始终能够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并做到能够时刻掌控战局。轻视敌人是最大的灾祸,轻视敌人几乎会丧尽我们自己的军事实力。对战两军在力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气势盛的一方占据优势。

 

【评析】(略)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释】

吾:我、我们。                             

言:动词,表达、说。

甚:很、极,超过、足够。                   

易:简单;也指符合宇宙规律。

知甚:智慧足够多。

莫:没有、不。有主语的情况下表示揣测,或许、大概等意思;这里指没有、不。

知:智慧,使……智慧。                     

行:动词,行走、做。

有:存在;这里指受到。

宗:被传达,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宗旨;在这里引申为约束,受礼法的约束。  

事:侍奉、从事,做事情。                   

君:主;根本;依据、统治。

无知:没有智慧;引申为被管辖。“不我知”不让我们有智慧,引申为我们就会被固化的很死。

则:使……效法。                           

贵:难得。

褐:粗布衣服。   

怀:思念、揣着、包含;胸前,内心;多指想拥有或已经拥有的意思

玉:古时特指财富或宝贝。当代人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个“玉”就是指“道”。

 

【译文】

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很简单(或者我说的话非常符合宇宙的规律),智慧足够就容易在天下行得通(或者掌握的内容非常符合道就能在天下行得通)。不能够变得有智慧,就不能够在天下行得通。言论受约束了,办事要有依据了,这就是被管辖,所以我们就会被固化得很死。使我们变得有智慧的人少了,使我们效法的人就更难得了,这就是因为统治者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的缘故。

(注:按照某些学者的解读,那就是圣人外表穿着粗布衣服,内心还是怀着“道”的。意思就是说圣人把“道”揣起来了,据为了己有,表面还装得很淳朴的样子。其实,这章也是与第五十三章“盗夸”的反向比对和延展。)

 

【评析】(略)

 

 

 

 

 

 

 

 

首页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61-70章))
创建时间:2025-02-24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