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1-81章)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知:做动词使……智,智慧。
尚:指高尚。
病:做动词,使担心、忧虑;作形容词,困难的、不利的;作名词,错误、痛苦、缺点。
病病:第一个病是动词,第二个病是名词;即忧虑犯错误;引申为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
【译文】
使不智慧的人变得有智慧,这是高尚的行为,如果使有智慧的人变得不智慧了,那就是错误的行为。统治者没有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他总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也只有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因此就不会犯错误。
【评析】(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释】
民:百姓。
畏:畏惧、害怕。
威:权威、威严;危害。
则:那么。
大:大的、可怕的。
至:到了、来临了。“大威至”指大的权威或危害就出现了。
狎:本义为窄,与“广”相对;动词,压迫、逼迫。
其:指代百姓。
所:一切、所有。
居:住的地方。
生:生存、活。
夫:放在句首,可以表示强调,也可为指示代词,那些。
唯:只有。
是以:因此。
厌:嫌弃、厌恶、排斥、压榨。
圣人:统治者。
见(xiàn):看法、见解。“自见”指主观臆断。
自爱:自己约束自己。
贵:难得、高贵。
【译文】
当百姓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时,那么大的权威或危害就出现了。不要逼迫得百姓无法安居,也不要压榨百姓使他们无以生计。只有对百姓不压制,所以百姓就不厌恶统治者。因此统治者要有智慧而不要总是主观臆断;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选取前者(自知、自爱)。
【评析】(略)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勇:勇气、勇力。
于:又。
敢:有胆量,毫不畏惧人的。
勇于敢:说的是有勇气而又胆大妄为的情况。
杀:终止,被杀害;引申为死亡。
活:生存。
利:有利。
害:有害。
恶:厌恶、讨厌。
孰:谁。
其:代“天之所恶”。
天之道:宇宙规律。
争:互不相让。
胜:优势、胜算,达到预期目的。
言:文言文动词,号召,发号施令。
应:承诺、附和、供给、支付。
召:征召、召唤,招徕。
来:归附,亲附。
繟(chǎn):坦然、从容;即为顺应自然。
谋:谋略。
繟然而善谋:指从容而善于谋略,即指顺应自然而使万物更新。
恢恢:形容非常广大。
失:遗漏。
【译文】
有勇气而又胆大妄为就会死亡,有勇气但不逞强就能生存,这两种勇敢的结果一种有利一种有害。老天所厌恶的,谁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呢?所以就连统治者都难以说清楚。宇宙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不“争”而善于达到预期目的,不用发号施令而善于使主动听从,不用招徕而使自动亲附,顺应自然就能使万物更新。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然稀疏却从来没有遗漏过。
【评析】(略)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注释】
民:百姓。
畏:惧怕。
死:死亡。
奈何: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为何”。
惧:使……惧怕。
若:如果。
奇(jī):非法的、不合制度的、不同于正规的。
得:必须。
执:执行、捉住、拘押;引申为依据法律或逮捕法办。
杀之:杀掉“为奇者”。
孰:谁。
敢:有胆量。
常:通常。
司:掌管。
代:替代、代理。
司杀者:刽子手;拥有特殊的技能、手法和规则,不是普通人随便就能熟悉和能做的。
是谓代大匠斵;大匠:做重工的工匠,或指某方面有特殊造诣的人。
斵(zhuó):砍、削、雕饰。
稀:《说文》中,疏也;生疏,不熟悉。
有:副词,或许。
伤:妨碍。
手:手法、技能、本领。
矣:在句末,相当于“吧”。
【译文】
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何还要用死使他们惧怕呢?如果要使百姓总是畏惧死亡,而那些做邪恶事的人,我们必须依法杀掉他,那谁还敢为非作歹呢?通常都是由掌管杀人的人(由刽子手)去执行杀人的,那些代替刽子手杀人的,就如同代替高明的重工工匠做工一样;这种人做事技能生疏,或许不会妨碍他的本领发挥吧!
【评析】(略)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注释】
之:这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饥:做动词,遭受饥饿。
以:原因。
其:代“民”,指百姓。
上:指君主。
食:吃、享受、收取、征收。
税:赋税。
以:目的。
有以为:有个人目的地做事,即按主观臆断行事。
难:不容易。
治:治理。
轻:以……轻。“轻死”不怕死。
求:追求。
生:本义,滋长;生存、生活;生命。副词,机械地、无意识地。
厚:丰富、多;也指财富多,奢侈。“求生之厚”指追求奢侈的生活。
无以:不凭借、不依赖,亦可指不追求。
生:副词,机械地、无意识地。“生为者”指正常生活的人。
无以生为者:就是指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人。
贤:动词,超过、胜过。
贵:珍惜。“贵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或看重生命。
【译文】
百姓遭受饥饿,原因是统治者收取的赋税太多,故而遭受饥饿。百姓的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主观臆断行事,故而难于统治。百姓的不怕死,是由于统治者追求奢侈的生活,故而不怕死。只有那些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圣人),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人更胜一筹(对于修道者来说:比看重自己生命更胜一筹)。
【评析】(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
人:常人,也指任何一个人。
生:活着。
柔:细嫩、软弱、温和。
弱:气力小、虚弱;体力或能力差,纤柔、不够坚强。
柔弱:温和纤柔。
坚:本义泥土坚硬。
强:僵硬;刚强、坚决;有力、健壮。
坚强:发僵、僵硬。
脆:本义,易折断,古语指不坚韧。
柔脆:指细嫩不坚韧。
枯:失去水分。
槁:指草木死亡。
枯槁(gǎo):死亡后的干枯。
故:因此。
徒:指同一类的人或物。
兵:用兵。“兵强”指用兵僵硬或过度,即指用兵教条或穷兵黩武等情况。
灭:覆灭。
木:木材、木质,也指坚韧结实。“木强”指结实过度。
折:折断。
大:指最高位置的情况。
处:动词,位于、处在、居于。
下:方位词;这里指劣势、下风。
上:方位词;这里指优势、上风。
【译文】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亡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了。万物草木有生命的时候也是细嫩不坚韧的,死了就变得干枯了。所以说发僵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因此“兵强”则容易覆灭,“木强”则容易被折断。所以“强大”总是处于劣势,“柔弱”总是居于上风。
【评析】(略)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
道:规则、法规、规律。
天之道:宇宙规律、自然法则。
其:指代“天之道”。
犹:如同、好像。
张弓:拉开弦的弓。
与:疑问词,相当于“吗”。
高:指高度,与“低”相对。
者:指代事、物或一种状态,无实义。
抑:向下压制。
下:低,与“高”相对。
举:往上托,起。
余:多的。
损:减少。
奉:拱捧、进献。
欲:欲望;《说文》中,贪欲。
见:表现、体现。
【译文】
“天之道”,不就是像拉开弦的弓一样吗?高了就得向下按,低了就得向上举;拉过了就得减少力量,拉得不够就得增加力量。“天之道”,减少富余的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减少不足的进献给富余的。谁能在富余的时候拱捧给天下百姓?只有那些得道的人才能够做到。因此统治者有所作为也不占有,有所成就也不居功,他没有了贪欲就会显现出自己的贤能。
【评析】(略)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天下:这里指代天下的万物。
柔:细嫩、软弱、温和。
弱:气力小、虚弱;体力或能力差,纤柔、不够坚强。
柔弱:温和纤柔。
于:引入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而:表示转折关系。
攻:攻打、进攻。
坚:本义泥土坚硬。“坚强”坚硬且刚强。
其:指代前面说的“这种情况”。
易:代替。
胜:胜过、超过。
强:刚强、坚决;有力、健壮。
刚:本义坚硬。
莫:表示揣测,或许、大约。
知:知道、懂得。
能:副词,古时指耐得住。
行:做、办。
是以:因此。
圣人:指统治者。
受:承担、承受。
垢:耻辱。
受国之垢(gòu):指为民族大业忍辱负重。
社稷主:国君。
受国不祥:为国家承担灾祸。这里的“祥”特指吉兆。
正:形容词,合乎法规的、正派的;符合宇宙规律。
若:动词,顺从、选择;副词,好像。
反:违背,未能遵守;形容词,相反的,与“正”对立。
【译文】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硬强壮之物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水的。纤柔的战胜刚强的,细嫩的战胜坚硬的,普天之下或许有人不知道或许有人能坚持做到。因而统治者这样说:“能承担国家屈辱,才能称得上国君;能承担国家的灾祸,才能做天下的王。”这句“正”话好像“反”了(正话顺从了“反”)。
【评析】(略)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
和:和解。
怨:怨恨、恩怨。
必:一定。
有:存在、出现。
余:剩下来的、多余的。
报:报答、回报;报酬。
报怨以德:用德来回报怨恨。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可:许可、能够、值得。
以:用、拿、依据,因。
为:做、充当、变成。
左契:借据的存根。
责:追究责任。
司:掌握。
契:契约。
彻:全部、结束、完结、拆毁、毁坏。
亲:亲近;这里指偏爱的意思。
与:帮助。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用德回报别人的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最好的办法呢?因此统治者保持着双方的契约,而不人为地去追究责任。有德的人就按照契约行事,无德的人会做些毁坏契约的事。自然法则对任何人都不会有偏爱,只是永远会帮助那些有德的善人。
【评析】(略)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小:使……小;引申为弱化。
寡:使……少;不贪,与“欲”相对。
使:命令、让、可以。
什(shí):民间小能小术中使用的工具或器皿,请“灵”之器物;这里特指骗人的小把戏。
伯(bà):本义在字源中为“霸”的本字,指称霸用的大型武器。
重死:重视死亡;这里指“复命”,即尊重自然。
徙:迁徙。“远徙”向远处迁移,这里指“有以为”,即主观臆断行事。
虽:即使、虽然。
舟舆:船和车。
乘:乘坐。
陈:陈放。
复:本义为返回,恢复。
结:用绳或线相勾连,联合、建构。
绳:本义是可以无限接续延长的索带;这里指代日常生活用品。
甘:本义为味美,有乐意、爱好、自愿等意。
美:赞美,使……漂亮。
安:满足、设置、设立,使……稳定。
乐:享受、沉浸,使……愉悦。
往来:指征伐和抵御。“不相往来”指不互相侵犯。
【译文】
弱化国家的功能让百姓没有贪欲:让那些民间骗人的和让国家称霸的“器”不发挥作用,使百姓尊重宇宙规律而不要主观臆断行事。虽然拥有称霸的军用舟舆,也不用派上用场;虽然拥有盔甲和兵器,也不用列阵去对外使用;让百姓把这些军用物资变成日常生活用品。享受自家的美食,穿着端庄舒适,生活安定,民风淳朴。邻里和邻国之间都一片祥和,百姓到了终老,都不互相侵犯。
【评析】(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言:话、言辞、词藻。“信言”:真话、真实可信的言辞。
美:美丽、优美漂亮、华丽。
善:善良,优秀的人、德行好的人;动词,亲善。
辩:狡辩,争论是非曲直。
博:做动词是争斗;这里是指卖弄学问。
圣人:统治者。
积:藏,占有。
既:完了、尽、已经,全部,既然。
以:动词,做、从事。
为:介词,为了;动词,帮助。
己:自己。
愈:动词,胜过、超越;副词,更加。
有:占有,拥有。
与:介词,引入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动词,给予。
多:动词,追求。
利:使……利、有利于。
害:使……受损害、伤害。
【译文】
真实可信的言辞不华丽,优美漂亮的词藻不真实可信。亲善的人不“辩”,善“辩”的人不够亲善。有智慧的人不卖弄自己的学问,卖弄的人未必有智慧。统治者不存心占有:已经做过的事情是为了别人,胜过自己拥有;已经做
过的事情是给予别人,胜过自己追求。自然法则,是有利于万事万物而不妄加伤害;统治者的行为准则,就是要按照自然法则做事而且不与百姓“争”。
【评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