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略篇(通行版本为始计第一)
前言
1-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孙子曰:该句指的 是孙武说。孙武即孙子,字长卿通行版本都会在每篇的开头标注“孙子曰” ,有点仿照《论语》中“子曰”的写法。按常理孙武自己写的书,不应该在每章的开头标出“我自己说”,这说明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此类的通行版本大多数或者基本上都不是孙武本人的原著,应该是经过了别人的整理或别人在引用孙武的观点而已。其实很明显,在某些章节中,编者就会在某些重要部分或在最后加上自己的见解或观点。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也是不断地有人在增减,然后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行版本。而且个别人的某些结论仍然在里面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情况在后面的解读中也不难看出。比如说某些“故……”或者“吾……”等,多是后来的某些编者自己的见解。
兵:做动词时,指用兵,治军。而“用兵”一词我们结合全文的逻辑关系、以及本章着重阐述的内容及其内涵,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里的“用兵”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治军能力,包括国防建设、军队的建制、队伍的训练等军事以及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这里凡是直接把“兵者”解释为“战争”一词的,那是完全不理解全文,更不懂兵法的表现,可能就是抄袭别人的观点而已,或者说就是望文生义。所以,凡是开头就翻译成“战争”的,我个人建议这样的书就不要再看了,这样讲解的内容,你既不要听、也不要学。没有任何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多只能作为学术研究或交流学习的参考。如果你不会分辨,反而会让自己对《孙子兵法》的理解有误入歧途的可能,运用起来更会笑料百出。另外,“兵”在《说文》中的解释为“械”(xie)也。做名词时,有武器、兵器、战士、军队、军事、武力、战争等意,这个“兵”字也是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还有用兵策略、战略等等的意思。在后面的文章中一定要根据场景或所代表的词性的不同,而选择相对应的含义及解释。
者: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或某些名词后表示人或物,有时还可译成“……的情况”;表停顿时不用直译出来。
国:做动词,治国;做名词,指国家。两个词性在这里都可以。
地:底子、基础;也指言语或行动有可以回旋的地方。
道:方向、技能、规律、途径;也指政治思想或政治措施。
察:有核实、仔细看、细致观察的意思;《说文》中,复审也。意思就是要充分地重视;在这里就引申为布好局和做好战略规划。
【译文】
孙子说:用兵,是治国的大事、是国家攘外的大事,是关系国民生死的基础,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政治措施,不能不充分地重视,(要认真布好局和做好战略规划)。
1-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注释】
故:因此、所以。
经:本义是指织布机上的纵线;这里指“使……遵循”。
之:指代前面的“兵者”,即“用兵”。
以:凭借、根据。
校:使……订正,改进。
计:计算、测量、总计、谋划。
七计:在这里指七个层面或七个维度。
索:做名词指绳子,做动词指搜寻、寻找、探索。
情:指由于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状况。
【译文】
因此,用兵需要遵循五个方面的原则,并在七个维度加以订正,以制定出因外界任何事物所引起的状况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1-3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释】
令:动词,命令、使。
民:通常指百姓;这里指士卒。
上:名词,本义为高处、上面;《说文》中,高也。在军事用语中与“民”或“下”相对时特指上级;此处指
的就是能够与士卒一起冲锋陷阵的直接指挥官。包括指挥三军的将,也可以指御驾亲征的国君,更包括各
队伍的官长,但不能专指国君。
可:能够。
以:因,按照;表示目的。
与:随同,和。
诡:猜疑,想到所有不好的方面。
不诡:不互相猜疑,即上下同心。
阴阳:指日夜、阴晴的变化。
寒暑:指四季的变化。
时:指时间。
制:古时指二十四节气。
严:严厉、严格,程度深;这里指严格遵守。
曲(qū):本义为乐曲(qǔ);这里指号令。
制:制度、法令。
官道:指上升的机制。
主:做动词,主导、掌管;做形容词,指主要的。
用:用途、作用。
主用:在这里就是指起到关键的作用。
将: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
莫:表示揣测,或许、大概。
知(zhì):使……知,掌握。第一个读四声,第二个读一声。如果都读成一声,也没什么不可,当代的字典很多字的读音都变了,与古时候的音完全不一样了,也没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最终把词性和意思弄清楚就好,就能完全弄懂古人想表达的真正意思。
胜:优势、胜算;强大的,有战斗力的;达成预期目的。
【译文】
(用兵要遵循的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使士卒和上级统一意志,因此他们能够做到随同上级去死,或随同上级而生,都不会有二心。所谓“天”:日夜、阴晴、四季的变化,这是时间二十四小时和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所谓“地”:远和近、险阻和平坦、宽广和狭小,都关乎了死和生。所谓“将”:慧智、诚信、仁义、勇敢,这四点必须严格遵守。所谓“法”:号令、制度、士卒的上升机制,更是起关键的作用。这五个方面,“将”或许有不知道的,掌握这个道理的“将”所治理下的军队就会有战斗力、就会有了达成预期目的的可能性,没有掌握这个道理的“将”所治理下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也就不会有达成预期目的的可能性。
1-4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主: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亦称国君。在古代军事的术语中,“主”就是指国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所以在
没有国君御驾亲征的情况下,“将”就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这里则特指代“国君”。
孰:古文中指程度深,做动词,有成熟的意思,大家注意,在这里不能做代词,不能解释成谁或哪一个,那些专家和学者的解释为:孰:哪一方。是完全不对的。这个成熟所表达的意思在不同的环境下,用词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孰引申为英明、考虑周全。
道:指政治清明。
将: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
孰:引申为英勇;
能:名词,能力、才能。
天地:指客观条件、自然环境。
孰:引申为天时地利;
得:有利,占先机。
法:军法、军令。
令:指令。
孰:引申为严谨;
行:行得通、可执行。
兵:武器装备。
众:后勤保障的人。那些专家和学者的解释为:兵众:就是指兵力。那个时候没这个解释,这完全后来人的理解。
这个孰引申为准备好、足够;
强:健壮、有力;在这里指强大。
士:管理卒的小官。
卒:指人时是军队中对“兵”的称谓;做编制时是百人
为一卒。那些专家和学者的解释为:士卒:就是指士兵,古时侯的理解和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个孰引申为训练有素;
练:素质强。
孰:引申为严谨。
明:公开、透明、公正(《道德经》中给予的解释是:知常曰明)。
吾:指我们。
胜负:是指优势和劣势。更深层的含义是使负胜,亦即把劣势转变成为优势。
【译文】
在七个维度中加以订正,以制定出因外界任何事物所引起的状况可采取的应对策略。国君:要英明,政治清明;将:要英勇,有才能;客观条件:要有天时地利,占先机;军法指令:要严谨,严格执行;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要有充足的准备,够强大;士卒:要训练有素,素质强;赏罚:要严格,透明和公正。我们凭这些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胜负”了。
1-5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注释】
将:指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
听:听从、服从、认同、接受;依据,实施。
计:谋略。
之:代词,代前面的“将”。
留:使……留,任用。
败:《说文》中,毁也;失利。
去:使……去,不要任用。
【译文】
“将”认同我们的谋略,任用他就一定会有胜算,使他留下来。“将”不接受我们的谋略,用他一定会失利,请他离开。
1-6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释】
计:谋略;也指前面的七计、七个维度。在这里指谋划出的意思,用以修饰后面的“利”。
利:利益、好处、优势。
听:听从、服从、认同、接受;依据,实施。
乃为之。乃:就。
为:做。
势:造势。
以:用来。
佐:辅助。
制:制造、掌握、掌控。
权:权力,有利的形式、主动权。
制权:掌控主动权或先机。
【译文】
谋划出的结果或是经七个维度订正得出的结果是可以实施的,那就去做吧。接下来就是造势,这个造势就是在外围就能辅助你全局的谋划。这个造势,就是要根据你的优势而掌控主动权或先机。
1-7 兵者,诡道也。
【注释】
诡:原文繁体字是言+危,本义是把所有的危险都要考虑到、;《说文》中,责也。现代的解释为奸猾、奇异、变化、怪异;与“计”搭配使用的时候,才多为贬义。
道:方向、技能、规律、途径政治思想或政治措施。
【译文】
用兵,就是要有应对好所有风险把控的政治思想或政治措施,也就是要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8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注释】
能:是指有能力,强大的意思。
用:采用、运用、使用、需要、发动;也有进攻的意思。
近:时间或空间的距离短;这里指部队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也指占据优势。
远:时间或空间的距离长;这里指部队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也指处被动的情形。
【译文】
(对方的)实力很强大往往却表现出很弱小的样子,要进攻却表现出不进攻的情形;有优势却好像处于劣势,本来处于劣势却表现出很有优势。
1-9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
利:好处;在这里就是指己方先露出破绽让对方看到有利可图。
诱:引诱、试探。
取:攻打、进攻。
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指对方的治军和布防严谨,难以攻取。
备:防守。
强:实力强大。
怒:冲动。
挠:骚扰。
卑:衰弱、弱小。
骄:使……骄傲。
佚:古语中做形容词时,有安逸、从容之意;这里指把握主动权、占先机。
劳:使……劳;这里指使战斗力消耗,也指变被动。
离:离间。
胜:优势、胜算;引申为必须拥有的能力。
可:可以、能够。
传:《说文》中,遽也;急躁的意思。
先传:操之过急。
【译文】
(如何应对前面敌人所表现出来的虚虚实实)要露出破绽去试探对方:如果对方的布防乱了那就可以攻打他了,如果对方没有漏出任何的破绽还是那么的牢不可破那就做好相应的防备,如果对方真的很强大那就要避开他的锋芒,如果对方展现出来好冲动那就不断骚扰他,如果对方弱小谨慎那就让他们骄纵起来,如果对方休整得好就使他们的战斗力消耗或者说如果对方已占先机就设法让他们转变成被动,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们;攻打他们没有设防的地方,出现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这是兵家必须拥有的能力,不可以操之过急。
1-10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战:名词,战争、战事;动词,作战、打仗、比高低。
未战:还没有作战之前,即指出征前。
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只有在重大场合里,关键人物才被允许入内。
算:谋划、计划。
庙算:就是指战略的谋划。经过在“庙”里谋划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机密,所以在整个国家中也只有核心或关键人物
才能在场参加讨论,并制定出所有的应对策略;包括应对整个用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危险状况下的全部解决方案,及所有的战略部署。在这里绝对不是什么“求神问卜”,这也是“诡”道的全部内容。
胜:名词,优势、胜算。
得:实现、演算;产生结果。
得算:实现计谋,即成功。
以:凭借。
此:这些。
观:本义是看;这里可以理解为预测。
胜负:优势和劣势。
见:出现。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该句应该是编者的总结或见解,非孙子的原话。
【译文】
在出征前制定战略规划时有优势,成功的几率就大;出征前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没有优势,成功的几率就小。多谋划肯定有胜算,少谋划肯定没有胜算,何况根本就不谋划呢?我们凭这些来预测,优劣势就已经出现或表现得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