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知胜篇(通行版本为谋攻第三)
3-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用:动词,采用、使用,发动。
兵:名词,军事、武器、军队、武力、战争。
全:做动词,使……全。
国:疆域,后来指一个国家;这里特指古代的城池。
上:上策,最佳、好。
破:使……破、使……不完整。
军:古时指用战车围起来形成的营垒,后多指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
旅:旅行,五百人为一旅;在这里指溃逃的队伍。
卒:死亡,百人为一卒;在这里指无路可走的兵。
伍:伙伴、结盟者,五人为一伍;这里指后面说的“交”。
是故:这是因为。
战:名词,战争、战事;动词,作战、打仗、比高低。
【译文】
孙子说:凡“用兵”的法则,使敌方的国家完好是上策(不用发动战争就能获得自己应得的战略利益),攻破敌方的国家是次一等策略;不用攻破敌方用战车围起来形成的营垒是上策(不要硬碰硬而两败俱伤),打破用战车围起来形成的营垒是次一等策略;使敌方溃败的队伍保全是上策(俘虏对方),完全歼灭敌方溃败的队伍是次一等策略;使亡命之徒的人保全是上策,歼灭亡命之徒是次一等策略;不用破坏敌方的同盟是上策(由他的同盟者说服他让步,不是收买他的同盟),击破敌方的同盟是次一等策略。这是因为“百战百胜”,并不是好的策略中最好的;不战就能够使敌方屈服的,才是好的策略中最好的。
3-2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释】
兵:用兵策略。
伐:攻打、攻破、破坏。
谋:谋略。
交:指前面的“伍”,即同盟者或外交。
兵:军队、军事。
下:低级。
修:修理、整治。
橹:使船前进的工具。
辒(wēn):指攻城用的云梯车。
轒(fén)辒:古代指战车。
具:筹办、修治、准备。
距:动词,抗拒、抵御;依仗。
堙(yīn):为攻城而堆的土山、高地或防御的要地。
胜(shēng):能承受、能承担、禁得住。
忿:愤怒。
而:像,同……一样。
附:粘着。
杀:损伤、消减,使……杀。
拔: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攻:进攻。
灾:灾难。
【译文】
因此最上等的用兵策略是破坏敌方的谋略(让敌方所有的战略都无法实施,即所有的谋略在未实施前已被我方识破,最高境界就是让对方知晓,并不再敢轻举妄动、永远放弃),其次是破坏敌方的外交同盟,再其次是破坏敌方的军队和军事,最低级的策略就是攻打敌方的城池。攻打敌方城池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修理好过护城河用的船橹及攻打城池用的战车和云梯车,准备各种器械,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准备好,到了城池的附近要建造辅助攻城的高地又三个多月。这时“将”已经心气浮躁,就像蚂蚁附身一样(焦虑和烦躁)。(如果)攻城损伤三分之一的兵力城池还是拿不下,(对自己来说)这就是(强行)进攻所带来的灾难。
3-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屈:使……屈。
兵:名词,军事、武器、军队、武力、战争。
战:动词,作战、打仗、比高低。
攻:动词,进攻。
毁:摧毁,使……灭亡。
久:动词,等待;形容词,长久;这里可以指打持久战。
以:凭借。
全:动词,保全,使……全;副词,全面地。
争:动词,争夺,力求获得。
全争:全方位地获胜。
于:动词,取;介词,在、对。
顿:稍停、休整、受挫。
不顿:不用受挫,可以理解为不费吹灰之力。
全:动词,保全;形容词,完备。
利可全:指达成全部的目标。
谋攻:谋略致胜。
法:策略。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情况,让敌方的军队屈服并不是用“战”,拿下敌方的城池也不是用“攻”,让敌方的国家灭亡也不是要打持久战,一定是获得全面的胜利而取得天下。因此用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全部的目标,这才是谋略致胜的策略。
3-4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用:动词,采用、使用、发动。
兵:名词,军事、武器、军队、武力、战争。
法:策略。
战:使……战;这里引申为挑战。
敌:相当、对等。
能:动词,具备……的能力。
分:使……分。
逃:使……逃。
避:使……避。
小:比……小。
之:动词,达到、做到。
坚:《说文》中,刚也;即坚强、强大。
大:比……大。
擒:捉拿、擒拿、控制、左右。
【译文】
因此“用兵”的策略,十倍于敌方那就围困住它,五倍于敌方那就攻打它,两倍于敌方则挑战消耗它,旗鼓相当就要具备有分散敌方兵力的能力,兵力少于敌方就要具备给对方留有逃跑机会的能力,完全不足的情况下就要具备让敌方避开我方的能力(用少量的兵力,即采用战术钳制对方的主力)。因此,比敌方弱小就要做到相对强大,比对方强大那就要做到能够左右(或控制)对方。
3-5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注释】
国:名词,国家;动词,治国。
之:的。
辅:本义是车轮旁的横木,使之能重载;帮助。
周:周密、周全。
隙:缺也。
【译文】
“将”,是国家(治国)的辅佐者。辅佐得周全,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得有疏漏,那么国家必然衰弱。
3-6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注释】
患:危害。
军:军队、军事、军需、行军、处军。
谓:命令。
退:撤退、退兵。
縻:拴、束缚。
三军:古时特指“前、中、后”三个军种。
事:《说文》中,职也;指工作、职务。
同:参与;这里引申为干预。
政:政事。
权:权利、谋略、变通,也可指权谋。
任:名词,职位;这里指行使指挥官的职能。
诸侯:通常指国君,代文中的“君”;这里指诸侯国。
难:灾难。
乱:使……乱。
引:把事物、力量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
胜:优势。
引胜:把优势转移。
乱军引胜:使军乱并把优势转移,即“自乱阵脚”。 那些专家和学者把乱军引胜:翻译成: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译文】
因此国君之所以危害到“军”的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的却命令前进,不知道军队(此时)是不可以后退的却命令撤退,这就叫做束缚了军队;不懂得三军的事务,却干预三军的政事,那么三军的士卒就会感到困惑;不懂得三军的权谋,却干预三军的指挥,就会让士卒感到疑惑。三军既感到困惑又产生了疑虑,那么这个国家的灾难就来了,这就是自乱阵脚。
3-7 故知(zhì)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知(zhì):觉悟的、智慧的、有战略的。
胜:优势、胜算。
战:作战、打仗、比高低。
识:懂得、知道。
用: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作用;这里指用兵之道。
上:上级。
下:下级。
虞:备。
待:对峙、等待。
能:有能力的。
御:干预。
道:法则。
【译文】
因此“知胜”有五个方面:知道什么时机可以“战”什么时机不宜“战”的有胜算,懂得(兵力和军事设施)多和少情况下用兵之道的有胜算,全体上下吏卒能够同心协力的有胜算,用有准备对峙无准备的有胜算,“将”有能力而国君不干预的有胜算。这五个方面,就是“知胜”的法则。
3-8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知:知道、了解、掌握、掌控。
百:众多、各种的、多种多样的。
殆:危险。
一:形容词,相同、一样;指百分之五十。
胜:优势、胜算。
负:处于劣势。
一胜一负:指胜负相同,即胜负各占一半。
【译文】
因此说:掌握对方又懂得自己情况的,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掌握对方只知道自己情况的,百分之五十有胜算百分之五十处于劣势(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每次出战都一定会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