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胜篇(通行版本为军形第四)
4-1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战:动词,作战、打仗、比高低。
为:做到。
先为:先开始行动,先发动战争,先挑起事端的。
可:能够、允许,认为正确。
胜:优势、胜算;动词,战胜,被……胜(否定句中)。
不可胜:没有优势。
之:做到、创造。
可胜:能够有优势,出现战机,对己方有利的条件。
在己:因为自己。
孙子说:过去善“战”者,先挑起事端的没有优势,所以要等待敌方给创造战机。没有优势是自身的原因,出现战机是因为敌方的原因。因此善“战”的人,能做到在没有优势的前提下,能让敌人创造出对己方有利的条件。因此说:胜算(战机)是可以发现的却不能强求。
4-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守:防守。
不足:优势不够。
余:饱足;这里指出现了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藏:埋伏。
九地:指九种地形,在第十一章中有详细论述。
动:行动,发起进攻。
九天:指高处,形容高不可攀;在古时的军事术语中“九天”也指九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中、东南、
西南、东北、西北。
九天之上:指在九个地理方位上都占有先机的情况,即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就要采取防守的战术;出现战机,那就马上采取进攻。守是因为自己占先机的可能性少,采取进攻是因为出现了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善于防守的,会埋伏在“九地”的地方,善于发动进攻的,在九个方位上占有先机的情况下发起攻势,就能够做到己方在付出极小的代价或没有重大伤亡的情况下而取得全面的胜利。
4-3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 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见:第一个“见”是呈现;
胜:名词,优势、胜算、胜利;做动词,战胜。
知:了解、知道、认识、认知;想象到的。
故:因为。
举:举起。
秋毫:鸟兽在秋天里生出来的细毛。
见:是看见。
为:因为。
明目:睁开眼睛;这里形容眼力好。
雷霆:疾雷、响雷。
所呈现出来的优势是每个人都能想象出来的那种认知,不算是最高明的;“战胜”后天下的人都说好的,也不算是最厉害的。那是因为能够举起秋毫的不是因为你力气大,能够看见日月不是因为你视力超好,能听见响雷的不是因为你听力超强。
4-4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战:动词,作战、打仗、比高低。
于:相对于,比。
易:简单的、快的。
易胜者:指占有优势的一方,强者。
胜于易胜者:指战胜强者。
胜:美好,优美的;这里指一个人的“美誉”。
也:用来引起下文。
智:善用谋略,慧智。
名:名称。
智名:多指虚名。
勇:勇敢,与“功”合在一起多指能征惯战、骁勇善战。
忒:本义指差误,后指特别。
不忒:没有例外。
措:安排、计划办理。
已:停止、使……已。
已败:彻底的失败。
胜已败者也:战胜彻底的失败者,即“攻无不克”。
古人所说的善“战”者,是指能够战胜强者(在不容易获胜的情况下能够取得相对的优势)。因此善于作战者的美誉表现在:没有虚名,也不是骁勇善战。因此“战胜”不是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不会有差错),没有例外,(是因为)他的每次计划都会获胜,攻无不克。
4-5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战:动词,作战、打仗、比高低。
之:第一个“之”做助词用;第二个“之”做动词用,是“到”或“走向”的意思。
胜兵先胜:有优势的兵力部署占据先机,即战略部署上就已经胜券在握。
求:要求、追求、寻找。
求战:主动进攻,在古时指先下战书。
败兵:不占优势的用兵情形,处劣势的情形。
求胜:寻找优势;这里指寻找机会。
修:追求、遵循。
道:法则、规律、天道。
保:保持。
法:法令。
胜:使……胜。
胜败:使败胜,即反败为胜。
政:政事、政务;这里指掌握主动权。
因此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会错失让敌人挫败(走向失败)的机会。因此在自己有优势并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主动)向敌方求战,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往往采取先挑战(试探)再寻找机会(寻找战机)的方式。善于“用兵”的人,遵循道而且保持法令严明,因此就能够做到把握战争的“胜败”主动权。
4-6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度:谋略。
量:对比;数量;准备。
数:天数、天时、地利。
称:《说文》中,铨也(quán);衡量、权衡。
胜:胜算、优势。
地:本义为物质,也指自身的固有条件。
生:就是产生、创造、制定、得出的意思。
用兵的法则:一是战略,二是准备,三是天时地利,四是权衡,五就是胜算。因自身固有的条件制定相应的战略,根据战略的部署做好全面的准备,所有的准备完毕等待天时地利,天时地利完全具备就要衡量双方的优劣势,优劣势对比完成就知道胜算的把握是多少了。
4-7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若:动词,顺、选择、至、到;副词,好像、就。
镒:秦始皇时的货币单位,一镒等于二十两(注:这句话应该是秦朝或之后的人所编写或总结的,即有一部
分的“故……”可能是后编者的个人见解,非孙子的原话,类似的话自己去区分吧,我就不再赘述)。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胜者之战民也,之是“做到”,
战民:使民战斗,即让士卒拥有战斗力。
决:大水冲破堤岸;这里是修饰“积水”的。
之:第一个“之”是“做到”,第二个是“到达”的意思。
溪:山里的小河沟。
形:形体,气势;指军事力量外在的表现。
因此拥有优势或胜算的情况就选择以大欺小,处劣势或无胜算的情况就选择以小搏大。所谓的有优势就是设法提升士卒的战斗力,就像把千仞高的能冲破堤岸的大水灌进小河沟里那样,这就是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