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进攻篇(通行版本为九地第十一)

 

11-1  孙子曰:用兵之,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注释】

用:动词,采用、使用,发动。

兵:名词,军事、武器、军队、武力、战争。

法:原则、法则、途径;这里指地点。

自:自己。

战:动词,争夺、打仗、争斗、争胜负。

其:“诸侯”。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地点,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种情况。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争胜负的地方,称为“散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称为“轻地”。我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先占领于敌有利的地方,称为“争地”。我可以前往,敌人也可以进来的地方,称为“交地”。

 

 

11-2  诸侯之地三,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注释】

属(zhǔ):连接。

三属:三个诸侯国相连接的地区。

背: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

由:经过。

所由:指前进。

入者:行军路线。

所从归者迂,从:跟随。

所从:指撤退。

归者:撤退路线。

击:攻击、攻打。

疾:形容词,快速的、猛烈的。

战:动词,作战。

 

【译文】

三个诸侯国相连接的地方,先到那里而且取得天下(自己的行军得到这三个诸侯国)支持的地方,称为“衢地”。进入敌境纵深,背部对着敌境许多城邑的地方,称为“重地”。行军在山林、险阻、沼泽等凡难行的地方,称为“圮地”。行军时的道路狭隘,撤退时的道路迂远,敌人能够以少数兵力便可攻击我方大部队的地方,称为“围地”。快速猛烈作战便可以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歼灭的地方,称为“死地”。

 

11-3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死地则战

 

 

 

 

【注释】

则:让步连词,应该、就、最好。

则无:可译成最好不或不宜。

止:停留、停止、终止。

无止:指不要切断敌方的退路。

攻:攻打、进攻、指责。

绝:断绝。

无绝:指不能断交。

合: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

合交:组成联盟。

掠:轻轻擦过、征掠。

重地则掠:指重地需要军队迅速通过(否则易腹背受敌)。

圮()地:圮地的地理地貌非常复杂,包含各种淤泥、地陷、沼泽及易塌陷等灾难性的地质。

行:行走;这里指慢慢通过,目的是为了保障安全。

圮地则行:圮地应缓慢通过(就好像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情形是一样的)。

谋:谋划、图谋;这里可以理解为巧设计谋。

死地则战:在死地要殊死战斗、死中求生。

 

【译文】

因而,在“散地”不宜交战,在“轻地”不要完全切断敌方的退路,在“争地”不可贸然进攻,在“交地”不可轻易终止外交,在“衢地”则注意结交诸侯组成联盟,在“重地”最好迅速通过,在“圮地”应缓慢通过,在“围地”要谋划(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

 

 

11-4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贵贱不相上下不相,卒而不集,而不齐。合于利,不合于利而止。

 

 

 

 

【注释】

古之善用兵者:汉简《孙子兵法》中,此句被表述为“所谓古之善战者”。

相:副词,交互、相互之间。

及:关联。

众:大部队,主力部队。

寡:小股力量,机动部队。

恃:依赖、凭仗。

众寡不相恃:使敌军的主力和机动部队之间或大部队与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依靠或协同作战。

贵:精锐。

贱:普通的士卒,有时也指伤兵。

救:救助。

贵贱不相救:各个兵种之间无法互相救助。

上:上级。

下:下级。

收:《说文》中,捕也;这里指接收到信息。

上下不相收:指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中断。

离:离开、离散、分散;与“合”相对。

合:与上一句的“离”相对。

合:交战、交锋、符合、对照、相符。

于:动词,往、去;介词,引进行为、动作的对象。

利:名词,利益;有利于。

合于利:交锋有利于我方。

动:进攻。

止:停止;这里指终止进攻采用阻击或防御的战术。

 

【译文】

所谓古代的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不相连,主力部队与机动部队(大小部队)之间无法相互照应,各个兵种之间无法协同作战,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息中断,士卒离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到一起建制也不齐。交锋或交战有利于我方就进攻,交锋或交战对己方无利就可以停止而采用阻击或防御的战术。

 

11-5  问:敌众整而来,待之若何?曰:先其所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注释】

敢:谦辞,自言冒昧。

将: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也有人把此处的“将”译成“将要”的意思。

众整而将来:“将”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开过来或准备向我方展开进攻。

夺:攻取。

爱:指敌人最珍爱或最重视的。

兵:用兵。

之:到。

情:情况、情形。

主:关键、最重要。

兵之情主速:用兵到了这种情况关键问题就是速度了。

不及:赶不上。

由:通过、行走、任用、践行。

虞:预料。

道:道路、方法、方式。

 

【译文】

敢问:敌军的“将”亲率主力部队准备向我方进攻,该如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攻取敌人所珍爱或最重视的,那么敌人就会按照我们的意图行事。用兵到了这种情况关键问题就是速度了,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或来不及准备的情况,经由或通过敌人料想不到的方法或道路,攻击敌人未加戒备的地方。

 

 

11-6  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深入则不得已则斗。

 

 

 

 

【注释】

客:做客;这里指离开本国进入别国作战。

为客之道:指进入敌境作战的原则。

专:专心一意。

深入则专:指深入敌方国境,士卒就容易专心一致拼命作战。

主人:被进攻的国家或军队。

克:战胜。

主人不克:敌方的军队就会抵御不住。

掠:抢劫、夺取。

饶:丰富。

野:野外,僻静之地。

谨:小心、严格。

谨养而勿劳:要注意休整,别让部队过于疲劳。

并气积力:同时要提高士气、积蓄力量。

运兵:部署兵力。

计:战术。

谋:战略。

运兵计谋:部署兵力然后依据战略制定相应战术。

为不可测:使敌人不可推测。

投:《说文》中,(掷)也;这里是指挥、带领的意思。

往:动词,去。

投之无所往:带领士卒到了别无选择的绝境,即只有一条路的可能性。

北:败北、败逃。

死且不北:即使死亡也不会败逃。

焉:哪里,作助词时,表结构无实义。

得:收获。

焉不得:怎么能得不到!

固:牢固;这里指军心稳定。

无所往则固:指别无去路时军心就稳固。

拘:束缚;这里指加倍小心。

深入则拘:是指深入到敌国之后,士卒就更加小心谨慎。

《说文》中,行有所得也。

不得已:表述的是必然的结果,即必须这样做或只能这样做。

 

 

【译文】

凡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原则:深入敌人腹地士卒们就容易上下一心,敌人就不容易战胜我方;掠夺敌人富饶的乡野,三军的粮食给养就充足了;注意休整部队不使他们疲劳,鼓舞士气积聚力量;部署兵力根据战略制定相应战术,使敌方无法探知我方真实情况。带领队伍到了别无选择的绝境(即只有一条路的可能性),至死也不会败逃;死都不怕,怎么能得不到全部人员尽全力作战。士卒真正深陷危境也就无所畏惧了,只有一种可能性时反而军心稳固;入敌境纵深之地后部队自然更加小心谨慎,在必要的情况下就拼死战斗。

 

 

11-7  是故其兵不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投之无所往者,之勇也。

 

 

 

 

【注释】

修:修整、整顿、写、修文;这里指作约定事项。

戒:戒备、约束自己。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因此这样的军队不用军规约定而会自我约束。

不求而得:不强求就会得到结果。

约:动词,约定、提出或商量。

亲:团结。

不约而亲:是指很容易就能团结一致。

令:法令、命令。

不令而信:是指不用法令大家就会相互信任。

祥:预示显露出来的迹象;引申为传谣言。

禁祥去疑:是指禁止传谣言并及时消除疑虑。

无余财:指不看重财物。

恶:厌恶。

寿:寿命。

偃:仰倒;

颐:面颊。

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

刿(ɡuì):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

 

 

【译文】

因而,这样的军队不用军规约定而会自我约束,不强求就会得到结果,不用约束很容易就能团结一致,不用法令大家就会相互信任,禁止传谣言并及时消除疑虑,至死也不会逃逸。士卒们不看中财物,不是他们厌恶财物;士卒们不顾生命危险,不是他们厌恶长寿(不想活命)。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湿衣襟,仰卧的人泪流满面。一旦把士卒都置于唯一的一种可能性时,便都有专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

 

 

11-8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使如率然乎?曰:可。

 

 

 

 

【注释】

率然: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西荒经》记载: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

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常山:即恒山,汉简《孙子兵法》中作恒山。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是五岳中的北岳。西汉时为避讳汉文

帝刘恒的恒字,改为常。北周武帝时,又改称恒山。

敢:谦辞,自言冒昧。

兵:用兵。

使:使用、指挥。

 

 

【注释】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他所指挥的部队就如“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当攻击它的头部时它的尾部就会过来救应,攻击它的尾部时它的头部就会过来相救,攻击它的腰部则它的头尾一齐过来保护。敢问:用兵能够做到让队伍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肯定的。

 

 

 

11-9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也;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

济:过河、渡。

方:并列,把……系在一起的意思。

方马:把马并排地系在一起。

埋轮:把车轮埋起来。

恃:依靠。

齐勇若一:使全军上下齐心协力、英勇奋战如同一人。

政:这里是治理或领导的意思。

政之道也:指这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原则要求;即治军有方。

刚柔皆得:要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发挥作用。

地之理也:地形的原理;这里指巧妙地运用地形。

携手:手拉手,形容齐心协力。

若使一人:能使全军携起手来后如同一个人那样协调一致。 

得:《说文》中,行有所得也。

也:在句尾表示肯定。

不得已也:表述的是必然的结果,即就是必须这样做或只能这样做的意思。

 

【译文】

吴人与越人是相互仇视的,当他们同船过渡,突然遇到大风时,他们之间相互救助起来如同左右手。这是因为“方马埋轮”的行为,不是可依赖的最好的办法;要想三军上下齐心,靠的是治军有方;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发挥其战斗力,靠的是巧妙地运用地形的缘故。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起手来如同一个人那样协调一致,而且必须这样做(这是必要的方法)。

 

 

11-10 军之事: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其事,,使人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不得

 

 

 

 

【注释】

将:动词,率领、指挥、统帅。

静:镇静、沉静、沉着冷静。

以:文言连词,同“而”。

幽:深邃、深隐难测。

正:严正、公正。

治:治理、有条理、严明。

愚:本义为纯朴、简单;引申为单纯;使……愚。

能愚士卒之耳目:是指让士卒的耳目做到单纯,只听、只看上级的指令。

无知:没有想法,完全服从。

易:改变、变化。

革:变更、更新。

谋:计谋、战术。

人:泛指,包括自己的吏卒、敌方的人及深间、他人等。

虑:思考、图谋。

 

【译文】

统帅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静并且幽深莫测,公平而且严明。要能够让士卒单纯到只听从上级的指挥号令,使他们做到完全服从。要经常改变作战的计划,变更作战的部署(变更战术),使“人”无法识破其中的玄机;经常改换驻地,行军故意迂回绕道,使“人”无法捉摸真实意图。

 

 

11-11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注释】

帅:循也、聚也;《说文》中指佩巾也。因此,帅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依据战略意图所做出的举动。在这

里绝对不是指挥官的意思,帅作为军队指挥官的说法应该是在宋朝前后才正式出现。

之:代词,指部属、军队。

期:约定。

与之期:给部队下达作战指令。

如登高而去其梯:指不留退路,即坚决服从执行之意。

发其机:扳动机关,比喻捕捉战机或发起攻势。

驱:动词,疾行、奔驰,使……驱。

若驱群羊:像使羊群快速奔跑那样,羊群奔跑起来后没有准确的固定方向;形容战术上让敌方捉摸不透。

往:去;这里可以表述为进攻。

来:“往”相对,指回撤或进入防守。

莫知所之:不会被知道做什么,即不要让敌方摸清我方的战略意图。

险:要隘。

所以投之于险:是指部署兵力在要隘。

屈:曲、不伸展;引申为退、防守。

伸:伸展;引申为进、攻。

屈伸之利:指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

情: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人情之理:是指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

 

【译文】

依据战略意图给部队下达行军或作战指令,让士卒坚决服从执行;依据战略意图和士卒深入诸侯重地,而后捕捉战机发起攻势。(进入敌境后)焚舟毁桥和砸烂锅灶,战术上让敌方捉摸不透,疾速地进攻,又可能快速地回撤或进入防守状态,让敌方摸不清自己的战略意图。聚集三军之众,部署兵力在要隘,这就是统率军队的职责所在。九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

 

 

11-12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浅则去国越境者,绝地: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  者,轻地也;背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注释】

专:团结一致。

深入则专:指在敌国作战,深入则士卒团结一致;即军心容易稳固。

散:涣散。

浅则散:浅则士卒的人心容易涣散。

去国:离开本国。

越境:进入别国领地。

师:领军作战。

也:用来引起下文。

固:结实、牢固。

背固:指后退受阻。

前隘:前面有隘,指前进困难。

 

 

【译文】

凡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进入敌境越深军心越容易稳固,浅入敌境军心就容易涣散。离开本土穿越边境去敌国作战的地方,就是“绝地”:四通八达的地方,就是“衢地”;深入敌境的地方,就是“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就是“轻地”;背后受阻前进也有困难的地方,就是“围地”;无路可走的地方,就是“死地”。

 

 

 

11-13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

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兵之情:围则不得已则斗,

 

 

 

 

【注释】

吾:我们。

将:将要、应该。

一:使……一。

属:相连。

结:指结交诸侯。

固其结: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

继其食:保障粮食的供应。

进:前进。

涂:门路、途径。

进其涂:指寻找到“圮地”中特定的安全之路。

阙:缺口。 

情: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兵之情:用兵的心理变化规律。

御:防御、抵抗。

不得已:必要的情况下。

过:《说文》中,度也;军事中,要想提升战斗力,就需要士卒有超过“度”的状态出现,那就是鼓舞士气。

从:跟从;这里指发兵进攻。

过则从:鼓舞了士气后就能发起进攻。

 

 

【译文】

因此在“散地”,我们应该很好地统一士卒意志;在“轻地”,我们应该使部队保持首尾相连;在“争地”,我们应该从后驱赶部队快速的前进;在“交地”,我们应该谨慎地加强防守;在“衢地”,我们应该巩固与加强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在“重地”,我们应该注意保证粮食的不断供应;在“圮地”,我们应该寻找到它特定的安全之路;在“围地”,我们应该堵住(可逃跑的)缺口;在“死地”,我们应该向士卒表达死战到底的决心。因此用兵的心里变化规律:被包围就会合力抵御,必要的情况下(或形势逼迫时)就殊死奋战,鼓舞了士气就能发起进攻。

 

 

11-14  是故不知诸侯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

 

 

 

 

【注释】

谋:企图。

预:事先、预先(与7-3中的“豫”表达的意思不同)。

交:结交、结盟。

行:行列;步行的阵列。

行军:军队徒步或乘车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的移动。古代泛指用兵,也有部署军事或军队的意思。

四:《说文》中,四分之形也;《易经》中,有四象之说,多指四季变化。

五:《说文》中,五行也。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  “金、水、木、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后引申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等。

四五者:在这里特指人类能感知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人类所无法感知到的宇宙中的“金、水、木、火、土 ”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 

一:其中之一。

霸:称霸。

王:称王。

霸王之兵:称霸称王的用兵,亦可理解为强大的军队。

威:猛、力量强大;这里指兵力。

其众不得聚威:使敌国军民来不及调动和集结力量。

加:施加。

加于敌:征伐敌国。

合:聚、会、调和;这里指配合策应。

 

【译文】

因此不清楚各诸侯国企图的情况,不能事先结盟;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情况,不能行军;不使用当地向导的情况,无法获得地理的优势。自然界中的四季变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有一个方面不知道,都不能被称作是“霸王之兵”。这种所谓的“霸王之兵”,攻伐大国的时候,迅猛得使敌国无法做到及时调动民众与集结兵力;征伐敌人的时候,那么敌人的盟国无法做到及时配合策应。

 

 

 

11-15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天下之权,己之威,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

无法之赏,无政之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勿告以;犯之以,勿告以

投之亡地然后,陷之死地然后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注释】

不争天下之交:不争着和所有的国家结盟。

养:供养、培植。

不养天下之权:不急于培植全天下的权利,即不要急于称霸。

信:动词,敬仰、崇奉。

私:秘密的。

信己之私威:默默地不断地让自己更加强大。

加:施加。

加于敌:征伐敌国。

隳:毁坏、毁灭。

施:施行、给予、施舍。

无法:没有规定的。

赏:奖赏。

施无法之赏: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重赏。

悬:吊,没着落,距离远;揭示、公布、颁发、揣测。

令:名词,法令、政令。

悬无政之令:颁布超出政权规定的命令。

犯:使用、指挥、运用、驱使。

犯三军之众:指挥三军上下行动。

使:命令、派遣。

若使一人:就好像指挥一个人一样,即队伍团结一致。

事:任务。

言:学说,文字;这里指原因、意图。

利:有利的,好;这里指正向的结果。

害:负面的影响。

存:《说文》中,恤问也;在这里有保全和保护的意思。

投之亡地然后存:即使进入到死地仍然可以得到保护。

生:本义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所以陷之死地然后生:就是指即使被困在了死地仍然可以脱离。

胜:动词,使……胜。

败:名词,败局。

胜败:反败为胜。

 

【译文】

因而不必争着与全天下的诸侯结交,也不急于称霸,默默地不断让自己更加强大,强大到你只要征伐敌国,敌国城池可拔,其国都可以被毁灭。施行超出法外的奖赏,颁布非常的政令,指挥三军上下行动,就好像指挥一个人那样协调、团结一致。授以任务,不要说明意图;只告诉他正向的结果,不告诉他有负面的影响。即使被迫进入到死地仍然可以得到保护,即使被困在了死地仍然可以脱离。这样的士卒即使被困在危险之中,仍然可以做到反败为胜。

 

 

11-16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敌一千里杀将,此谓能成事者也。

 

 

 

 

【注释】

顺:合理、真正;动词,摸。

详:详细、全部。

顺详敌之意:彻底摸清敌人的意图。

并:合在一起,归顺,使……并。

向:动词,接近、临近;名词,方向。

一向:使方向一致。

并敌一向:让敌人屈服。

千:副词,千万、务必。

里:敌军的内部。

巧:技术高明;这里指战术高超。

 

【译文】

因此领兵作战这种事,就是要彻底摸清敌人的意图。让敌人屈服,就务必能在敌营中擒杀其“将”,这就是所谓的战术高超能成功的原因。

 

 

11-17  是故政举之日,关折,无其使。于廊庙之上,以其事。敌人开,必入之。

先其所与之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

 

 

 

 

【注释】

举:举行,实施。

政举:指战略计划实施。

夷:动词,铲除、攻破。

夷关:封锁关口。

符:古时用木、竹、铜等做的牌子,上刻图文分为两半,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折符:废除通行凭证。

通:使……通过。

无通其使:不要让他的使臣通过(去搬救兵),即掐断敌方的外交通道。

厉:磨砺;这里是反复计议的意思,即制定战略的过程。

廊庙:即庙堂。

厉于廊庙之上:在庙堂上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

以:用来。

诛:要求、谴责、讨伐、铲除、破除。

其:敌人。

事:事情;这里指罪行。

以诛其事:就是指用来讨伐敌方的罪行,破除敌方的计谋或使敌方的企图破灭(“上兵伐谋”)。

阖(hé):门扇。

开阖:打开门扇;在这里指出现战机。

敌人开阖:是指敌方出现了对我方的有利战机。

亟:迅速。

先:最先、首先;动词,前进,走在前面。

其:指代敌军。

爱:珍爱;在军事上引申为要害。

先其所爱:先攻击敌军的要害之处。

微:无、不要。

期:期望、希望。

微与之期:不要给予敌人期望,即不要给敌人创造任何的机会。

践:实行、执行。

墨:笔墨、墨线。

践墨:执行“庙算”后的战术。

践墨随敌:是指战术的执行可随着敌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以:用以。

决:断定、决断。

战事:与战争相关的各项事宜。

始如处女:起先如处女般腼腆。

户:城门。

开户:指敌人放松警惕。

后如脱兔:随后如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行动。

拒:抵抗。

敌不及拒:就是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译文】

因此战略计划实施的时候,就封锁关口废除敌人的往来通行凭证,掐断敌方的外交通道。在庙堂上制定好战略规划,破除敌人的阴谋。敌方一旦出现有利于我方的战机,一定要快速攻入。首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不要给敌人创造任何机会。战术的执行可随着敌情的变化进行调整,并以此来决断“战事”。因而开始的时候要像处女一般害羞腼腆,等敌人一旦放松了戒备,就要如同脱逃的兔子一般快速发动攻击,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11-18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二曰火三曰火,四曰火,五曰火火必有火必素具火有火有时者:天之也;日者:月在也。凡此四宿者,起风之日也。

 

 

 

 

【注释】

人:核、仁,即指种子;这里就是指含火种的引火装置。

积:积聚,堆积谷物;即指助燃物。

辎:古代有帷子的车辆;这里指运送“人、积”的车辆。

库:库房,指对“人、积、辎”的储藏和保管。

队:队伍、建制。

行:施行。

行火:发动火攻。

因:条件。

烟:烟雾,类似于现代的烟雾弹,用以干扰敌人的视线。

素:作副词,预先。

具:备、办。

发:产生、启动、开展。

发火:指点火的动作。

时:时间、时制,此处也包含了阴阳、寒暑。

起:使……起。

起火:意思是能让大火燃烧起来,指火攻达到效果。

日:一年的天数及天象的变化。

燥:干,缺少水分。

箕、壁、翼、轸:指二十八宿中的四个星宿,古代天文学者认为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会多风。

 

【译文】

孙子说凡是火攻都有五个要素:一是火种,二是助燃的材料,三是火种和助燃材料的运输设备,四是存储火种、助燃物及运输设备的专用库房,五是专门实施火攻的建制。实施火攻必需具备一定条件,烟火器材必须预先准备好,发动火攻一定要在恰当的时间,火势大小的决定还要看日期。所谓恰当的时间: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及阴阳、寒暑中干燥的时间点(从另外一个层面考量,与五行也有相应关系);所谓的好日子:就是每个月的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日子。凡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的时间段,都是起大风的日子。

 

 

11-19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之: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其火,可从而之,不可从而止。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可发于外,无待于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夜风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

 

 

 

 

【注释】

五火:五种火攻的战术。

五火之变:五种火攻战术的变化。

应:反应、策应。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战术必须根据火攻所采取的五种形式变化而相应调整。

极:顶点、尽头;使……极。

力:力量。

极其火力:火势到了尽头,即快燃尽或快熄灭的时候。

从:跟从,指发兵进攻。

内:内应。

火发上风:顺风方向点火。

无攻下风:点火后不要逆风进攻。

久(jiū):动词,《说文》中,以后灸之;在这里指定点或定向阻击。

昼风久:白天有风的情况下采取火攻的战术时,使用定点或定向阻击。

止:停止,使……止;这里特指切断退路,防止敌方的士卒逃跑的阻击或防御战术。

数:天数,指前面说的“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之:代前面所说的火攻的规则。

 

【译文】

凡火攻,战术必须根据火攻所采取的五种形式变化而相应调整:大火已经燃烧起来但是敌兵仍然很安静的情况,要等待观察不要急于进攻;待到火势燃尽或快熄灭的时候,可以进攻的情况那么就进攻,不可以进攻那就必须停止。从敌方内部放火,那就要提前派兵在外策应;火也可以从外面施放,不一定等待内应,按准确的时机放火就行;顺风方向点火,点火后不要从逆风方向进攻;白天有大风采取火攻战术的时候使用定点或定向阻击;晚上有大风采取火攻的时候使用切断敌方退路的阻击或防御战术。凡指挥作战一定要熟悉五种火攻可能会引起的情况变化,一定要遵循“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的火攻条件并遵守火攻的规则。

 

 

11-20  攻者,以佐攻者。水可以,不可以

 

 

 

 

【注释】

以:使用,借助于。

火:火攻的战术。

佐:辅助。

明:形容词,显著的;这里指见效快。

水:指用“水攻”或借用“水势”的战术。

强:强大、威力大。

绝:动词,断开、绝口、切断;这里指把“积水”绝口并 引往他处。在军事用语中还表示所在的位置,如果用水攻,所用之水必在高处或险处,才能形成“势”。

夺:竟先取得、获得、强取、改变、强求。

 

【译文】

因此借助“火”辅助进攻的方法见效快,利用“水”来辅助进攻的方法威力大。“水”可以采用绝口引流的方法且必在高处能形成“势”,但用“水”的方法不可以强求(注:蓄水需有诸多的前提条件限制,一般条件下的河流,是无法采用水攻战术的)。

 

说明:11-1811-1911-20这三节在通行版本中被放在第十二篇中,且被命名为火攻篇。

 

首页    孙子兵法的管理智慧    孙子兵法进攻篇(通行版本为九地第十一)
创建时间:2025-02-25

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

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